第26章 神仙二十六(1/3)
1、叶法善
在江南处州松阳县的翠谷间,流传着一位奇人叶法善的故事。
叶家祖籍南阳叶邑,世代修道,已有四代之久。
他们秉持着救苦济世的信念,默默修行,精通道法,尤其擅长以隐秘的善行和玄妙的符咒之术帮助世人。
叶法善的降生,便带着不凡的色彩。
他的母亲刘氏,在一个寻常的白日小憩时,竟梦见一道璀璨的流星划入她的口中。
她下意识地吞了下去,醒来后便有了身孕。
这胎怀了足足十五个月,叶法善才呱呱坠地。
童年的叶法善,就显露出与常人不同的际遇。
七岁那年,他不慎落入湍急的江水中,整整三年音讯全无!当焦急的父母最终寻回他,询问这三年的去向时,年幼的叶法善平静地说:“是一位身着青衣的仙童引领着我。
他给我饮了天上的云霞凝成的琼浆,味道甘美无比,所以我就在仙境稍作停留了。
”他甚至还提到,那青童曾带他去朝拜了至高无上的太上老君,老君对他颔首微笑,似乎默许了他留在仙界的这段时光。
时光荏苒,叶法善长成了青年。
他身材高大挺拔,面容清奇,最引人注目的是他饱满的额头上,仿佛隐隐有两个“午”字的纹路。
他性情温和纯净,如美玉般无瑕,从小就不沾荤腥。
他常常独自在幽静的山室中静修,或是漫步于茂密的森林泽畔,或是探访云雾缭绕的深山清泉。
从那次仙府奇游归来后,叶法善似乎天然通晓了驱使鬼神、役使精怪的法术。
他选择了家乡附近一座名为卯酉山的清幽之地作为居所。
通往他山居的小路旁,横卧着一块巨大的山石,如同拦路虎,人们每次经过都必须小心翼翼地绕个大弯。
叶法善见此不变,微微一笑。
他从容地取出一道朱砂绘制的符箓,口中念诵真言,轻轻往巨石上一贴。
只见那符箓闪过一道微光,顷刻之间,那庞然大物竟隆隆作响,仿佛被无形巨手抬起,轻飘飘地向远处飞去,稳稳地落在不碍事的地方。
原本崎岖难行的山路,瞬间变得平坦通畅。
目睹此景的乡邻们无不目瞪口呆,惊为天人,从此对这位年轻的修道者更加敬重。
叶法善的足迹踏遍括苍山脉。
一次,在白马山的一个深邃石洞中静坐时,他忽然感到洞内光华大盛。
三位神人悄然现身,他们身着华美锦绣的衣袍,头戴镶嵌着明珠宝玉的冠冕,周身散发着神圣祥和的气息。
为首的神人开口,声音如同清泉流淌,带着无上的威严:“叶法善,我等奉太上道祖之命,特来向你传达天机密旨。
你本是天上太极宫紫微左……”
神人的话语在洞中回响,叶法善凝神静听,他明白,自己尘世的修行之路,又将迎来新的指引与使命。
叶法善的故事,如一颗坠入凡尘的星子,照亮了松阳的山谷,也映照着我们内心的可能。
他吞下流星的奇遇、饮下云浆的经历,看似遥不可及的仙缘,却根植于世代累积的善行与纯粹的向道之心。
那移开的巨石,不仅是山路的阻碍,更像是我们生命中横亘的困难与局限。
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内心的澄澈、持久的信念与对善的执着,或许正是我们凡人所能拥有的、最接近“仙术”的力量——它足以移开我们心中的顽石,通往更广阔的天地。
时间到了唐中宗景龙四年(公元710年)三月九日,括苍山那三位华贵的神人再次降临在叶法善面前。
这一次,他们的神情更加庄重,带来的消息也更为惊人:“奉太上道祖之命,命你即刻出山,辅佐即将登基的睿宗皇帝和未来的开元圣主!此乃天命所托,不可再隐遁山林,辜负重任!”话音落下,神人便如云雾般消散无踪。
这番话在当时听起来如同天方夜谭。
因为此时,后来的睿宗李旦(唐玄宗李隆基之父)和玄宗李隆基本人都还只是亲王,远未登上帝位,更别说“睿宗”、“开元”这样的庙号和年号了。
叶法善心中了然,这又是来自上天的预言。
果然,同年八月,朝廷的诏书便送到了卯酉山,征召叶法善入京。
入京之后,历史的车轮印证了神谕。
叶法善亲身经历了平定韦后之乱、拥立相王李旦为睿宗皇帝,随后又见证了年轻的李隆基(玄宗)继承大统。
他成为了皇帝身边重要的顾问,深得信任。
无论是国家吉凶征兆,还是宫廷动静,皇帝常常私下征询他的意见。
有一次,吐蕃派使者进献一个密封的宝函,态度神秘地说:“此函机密,请陛下务必亲自开启,万不可让他人知晓其中内容。
”朝堂上一片寂静,群臣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叶法善站了出来,声音沉稳而清晰:“陛下,此函暗藏凶险,万万不可亲启!请让吐蕃使者自己打开它。
”玄宗对叶法善深信不疑,便依言命令吐蕃使者当殿开函。
使者无奈,刚打开宝函,只听“嗖”的一声,一支暗藏的弩箭激射而出,正中使者胸口,当场毙命!真相大白,果然是针对皇帝的毒计。
叶法善的及时预警,避免了一场大祸。
玄宗龙颜大悦,对他更加倚重,加封他为银青光禄大夫、鸿胪卿、越国公,并让他主持景龙观(注:景龙观是当时长安着名道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叶法善的家族也声名显赫。
祖父叶重精通术数,善于考召鬼神,在民间极有威望,被朝廷追谥为“有道先生”。
父亲叶慧明也被追赠为歙州刺史。
功成名就后,叶法善请求皇帝将自己松阳的老宅改为道观,赐名“淳和观”,并得到了朝廷的全力支持。
时光流转,到了开元初年一个元宵节的夜晚。
长安城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玄宗皇帝为了观赏最好的灯景,特意移驾到上阳宫的高处。
宫廷御用匠人毛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