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义学之辩与红薯初芽(2/2)
。
民若要贵,首在生存。
生存之技,便是最大的道理!”
一席话,将“礼法”与“民生”对立起来,并用圣贤经典作为依据,让钱员外等人一时语塞。
赵德柱气得胡子直抖:“强词夺理!圣贤书是教你如此曲解的吗?”
就在这时,一直在一旁静观其变的张溥缓步走出。
他先是向赵德柱等人拱了拱手,算是打了招呼,然后转向林川,眼中赞赏之意更浓。
“诸位,”张溥声音清朗,顿时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适才这位小友所言,虽言辞直白,却切中时弊。
如今北地糜烂,流民百万,空谈性理固然高雅,然若能多一人识得字数,便多一人能看懂安民告示,少一分被胥吏欺诈的可能;多一人学会算数,便多一人能理清自家账目,多一分活下去的指望。
此乃‘经世致用’之实学,于当前救荒安民,大有裨益。
依张某看,此义学,非但无过,反而有功于地方。
”
张溥的身份和声望,绝非赵德柱等人可比。
他这一番定调,等于直接肯定了林川行为的正当性和价值。
赵德柱等人面面相觑,虽心有不甘,却也不敢当面反驳这位复社领袖,只得悻悻离去。
风波暂息,张溥与林川进行了更深入的交谈。
他不仅赞赏林川的见识和魄力,更实际地提供了帮助:他通过复社的关系,弄到了一些在福建沿海已有种植、但尚未在内地推广的“番薯”藤种。
“此物耐旱高产,活人无数,乃徐光启大人早年极力推崇之物。
”张溥将藤种交给林川,“小友可在此试种,若成,或可解流民饥馑之苦。
然此物外形奇特,口感异于麦稻,推广之初,恐遭疑惧,需有耐心。
”
林川接过这沉甸甸的藤种,心中激动。
这正是他期盼已久的高产作物!他深知,这小小的藤种,其意义远比几场战斗更为深远,它将真正从根本上改变许多人的命运。
但同时,他也牢牢记住了张溥的警告——推广之路,必然伴随新旧观念的剧烈冲突。
送走张溥,林川立刻在破庙旁开辟了一小块试验田,小心翼翼地将番薯藤种下。
他像呵护希望一样,每日照料。
而关于“番薯”能亩产数十石、且不挑地方的传言,也开始在流民中悄悄流传,引发了好奇、期待,也夹杂着怀疑与不安。
(第七章完)
喜欢穿越大明,让大明屹立山巅请大家收藏:()穿越大明,让大明屹立山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