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大海的儿子(3/3)
,眼中闪烁着感激。
这个简单的馈赠,比任何昂贵的礼物都珍贵——因为它直指那个最深的牵挂:海上劳作的父亲。
话题渐渐转向各自家乡。
黄朝彬说起澄海的狮头鹅,郑世林描述远洋渔船上的暴风雨,游班长则讲普宁青梅丰收的场景。
詹晓阳分享凤凰山的梯田和山泉,说到堂弟溺水那段时,声音不自觉地低了下去。
我懂,田楚联突然说,海边的孩子,几乎每家都......
他没说完,但詹晓阳懂。
自然的残酷面前,山村与渔村并无不同。
月光下,两个来自不同世界的少年,因相似的失去而达成无言的理解。
所以,郑世林转着可乐瓶,你们觉得学医真能改变这些?
这个问题像块石头,扑通一声砸进平静的水面。
詹晓阳想起村里至今没有正规诊所,田楚联说的岛上简陋医疗站,还有游班长父亲被误诊的腰椎间盘突出。
一点点来,游班长沉声说,总得有人开始。
我堂哥在县医院,黄朝彬难得正经,说去年接诊的溺水儿童,救活率不到三成。
因为不懂CPR,詹晓阳握紧拳头,我们村当时连倒背控水都不会。
田楚联突然从包里又掏出样东西——个小小的贝壳,穿孔系着红绳:我爸给我的护身符,南澳岛特产月光贝
贝壳在月光下确实泛着淡淡的蓝光,像海面反射的月色。
詹晓阳接过细看,发现贝壳内侧有天然的波纹,宛如海浪的印记。
渔民都信这个,田楚联轻声说,但我更信你们。
这句话的分量,让所有人都安静下来。
詹晓阳想起解剖课上那些大体老师,想起急救训练用的假人,想起蔡老师说的医者仁心。
或许医学的真谛,就是在这份信任中生根发芽。
干杯吧,游班长突然举起可乐,为了......
为了以后我们学成归来能帮助到家里。
”郑世林接话。
奇怪的祝酒词,却莫名贴切。
五个可乐杯在月光下相碰,气泡欢腾地炸开,像微型的海浪拍岸。
詹晓阳喝了一大口,甜腻的碳酸饮料此刻有了不同的滋味——是承诺,也是责任。
夜渐深,花圃的阴影拉长。
田楚联说起南澳岛的夏日星空,说比潮城里看到的明亮十倍;郑世林回忆远洋船上的极光,描述绿色光带如何在天幕舞动;黄朝彬则惦记着澄海夏夜的露天电影,幕布上的英雄美人,幕布下的瓜子汽水。
詹晓阳听着,突然很想带他们去凤凰山看萤火虫。
七月的夜晚,溪边草丛里点点绿光,像星星坠入凡间。
这个念头让他胸口发暖——他想与这些新朋友分享自己世界的美丽,而不仅仅是伤痛。
差不多了,游班长看看表,再晚要查寝了。
众人起身收拾残局。
田楚联把剩下的鱼干分给大家,詹晓阳小心地用纸巾包好,放进书包夹层。
郑世林突然从兜里摸出几颗椰子糖:海南特产,最后几颗了。
甜腻的椰香在口中化开,詹晓阳想起母亲时常做的柿子饼,不同的甜,同样的慰藉。
黄朝彬嚷嚷着下次要带大家去澄海吃狮头鹅,郑世林笑骂他只会吃,游班长则认真记下了每个人的家乡特产——普宁青梅、南澳鱼干、饶平柿子饼、澄海狮头鹅......像在绘制一张味觉地图。
回宿舍的路上,月光把五个人的影子拉得很长。
田楚联走在最前面,背影比平时挺拔许多;郑世林哼着不成调的歌,手插在裤兜里晃悠;黄朝彬缠着游班长问普宁青梅酒的酿法;詹晓阳落在最后,看着眼前这群性格迥异却莫名契合的伙伴,突然有种想留住这一刻的冲动。
108宿舍灯还亮着。
陈志强和许支书已经睡了,黄朝彬蹑手蹑脚地爬到自己床上。
詹晓阳洗漱完毕,躺在床上摸出那片鱿鱼干,在黑暗中慢慢咀嚼。
海的味道在口腔扩散,带着阳光的温暖和风的自由,与田楚联眼中的光芒如出一辙。
窗外,玉兰树的影子在月光中摇曳。
詹晓阳想起田楚联说的十二小时等待,想起自己目睹堂弟溺水的无助,想起急救课上假人胸腔的触感。
这些碎片在脑海中旋转,逐渐拼凑出一个模糊却坚定的念头——他要成为那种能让家属少等十二小时的医生,那种能在死神手中抢回生命的医者。
这个夜晚之后,许多事情悄然改变。
田楚联开始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发言依然简短,但总切中要害;郑世林不再那么吊儿郎当,解剖课成绩突飞猛进;黄朝彬还是爱闹,但会认真记下大家提到的医学知识点;游班长则更加坚定了毕业后回乡行医的决心。
而詹晓阳,在日记本上新写了一页:海的儿子想守护父亲,山的儿子想救回堂弟。
我们学医的理由各不相同,但终点是一样的——让更多家庭不必经历那种等待。
合上日记,月光透过窗帘缝隙,在床前投下一道银线。
远处隐约传来潮声——或许是幻觉,但詹晓阳仿佛真的闻到了海风的气息,咸涩、清新,充满未知的可能。
在这个咸腥的、甜腻的、充满可乐气泡的夜晚,五个少年的医者之路,有了更清晰的方向。
喜欢重生1995回到卫校上学的日子请大家收藏:()重生1995回到卫校上学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