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朝争初现:赈灾策裂辅臣隙(1/3)
未央宫前殿,青砖墁地,冷冽如铁。
十月的寒风穿过高大的朱漆殿门,卷动着列班公卿深衣的广袖,发出细微的飒飒声,更添肃杀。
八岁的昭帝刘弗陵高踞御座,小小的身躯包裹在繁复的玄黑十二章纹冕服里,冕旒垂下的玉藻随着他每一次轻微的呼吸,在稚嫩却紧绷的面容前轻轻晃动。
他的目光,沉静地落在丹墀之下。
争论的焦点,是关中大水后的赈济。
“陛下!”上官桀的声音率先打破沉寂,洪亮中带着不容置疑的迫切。
他出班,深红色的朝服衬得他面膛更显赤热,笏板在他手中几乎要挥舞起来。
“渭水决堤,三辅之地化为泽国!流民嗷嗷待哺,饿殍已现于道旁!当务之急,乃开仓放粮,倾力赈济!臣请旨,即刻调拨太仓、甘泉仓粟米三十万石,并令三辅郡县开常平仓,平价粜米,以解燃眉之急!迟一日,便是千百条性命!”
他的话音在空旷的大殿里回荡,带着一种近乎悲壮的急迫,也裹挟着不容置喙的气势。
几个与他交好的将领和出身关中的官吏,微微颔首,脸上露出深以为然的神色。
霍光立于文官班首,身形挺拔如松,纹丝不动。
待上官桀激昂陈词毕,他才缓缓出列,动作沉稳得仿佛殿外的寒风也为之凝滞。
他双手持笏,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带着一种冰冷的重量。
“左将军忧国忧民之心,可昭日月。
”他先肯定了上官桀的出发点,目光却平静地扫过御座上的小皇帝,又掠过上官桀那张因急切而有些涨红的脸。
“然,国之储积,关乎社稷命脉,岂可倾囊?去岁河西用兵,耗费巨万;今岁水患,又损赋税根基。
太仓存粮,需备边塞烽燧之警,需应京畿百官俸禄、宫室宗庙之需。
三十万石?恐动摇国本。
”
他微微一顿,殿内落针可闻,只有殿角铜漏单调的滴水声,敲打着紧绷的神经。
霍光的目光变得锐利,如同鹰隼般锁定了上官桀。
“至于常平仓,”他语调依旧平稳,却字字如锥,“其设本为平抑粮价,调剂丰歉。
今三辅粮价已然飞腾,若尽开仓粜米,米贱伤农,来年何人种粮?此乃饮鸩止渴,遗祸无穷。
”
“那依大将军之意,便坐视百姓冻饿而死吗?!”上官桀猛地抬头,声音陡然拔高,压抑的怒火再也掩饰不住。
他握笏的手指因用力而指节发白,粗重的呼吸清晰可闻。
丹墀之上,小皇帝刘弗陵的身体几不可察地绷紧了一瞬,清澈的目光透过冕旒的缝隙,敏锐地捕捉到霍光垂在身侧的右手拇指,正极其轻微地在玉带扣上摩挲了一下——这是霍光思考重大关节时不易察觉的习惯。
“自然要救。
”霍光的回答毫无波澜,仿佛上官桀的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