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当机立断,逆改宿命(1/3)
卢植府邸位于洛阳城东,相较于皇宫附近的混乱,这里暂时还算平静。
但空气中弥漫的紧张气息,预示着这种平静即将被打破。
袁绍命士兵在府外警戒,自己只带颜良、文丑二人叩门。
良久,门才开启一道缝隙,一位老仆警惕地打量着来者。
“司隶校尉袁本初,特来拜会卢尚书。
”袁绍压低声音道。
老仆认出袁绍,连忙开门迎入。
府内灯火通明,卢植并未安寝,而是身着朝服,正襟危坐于堂中,仿佛早已预料到今夜会有访客。
“本初来了。
”卢植神色平静,花白的须发在烛光下更显威严。
这位平定黄巾之乱的名将,如今虽因得罪宦官而被免去军职,但在朝中威望仍存。
“卢公已知城外之事?”袁绍开门见山。
卢植点头,眼中满是忧色:“董卓入京,必生祸乱。
陛下蒙难,山河破碎,实乃我辈臣子之耻。
”
袁绍在卢植对面坐下,颜良二人守在外面。
烛火摇曳,映照着一老一少两位汉室忠臣的面容。
“绍此来,特请卢公离京。
”袁绍直言来意,“董卓暴虐,必不容朝中正直之士。
公若留在洛阳,恐有性命之忧。
”
卢植长叹一声:“吾年事已高,生死早已置之度外。
只是担心陛下和陈留王...”
“正因如此,公更应保全有用之身。
”袁绍倾身向前,语气诚恳,“天下将乱,需要卢公这样的栋梁之才匡扶社稷。
若因一时意气枉送性命,岂非亲者痛仇者快?”
这番话既有对长者的尊重,又有对局势的清醒认知,令卢植不禁重新打量眼前的袁绍。
他印象中的袁本初虽有才名,却少此等决断和远见。
“离京之后,又当如何?”卢植问道。
袁绍眼中闪过睿智的光芒:“绍将前往河北,依托袁氏根基,联结天下义士,待时机成熟,共讨国贼。
”
这与历史上袁绍对卢植说的话大同小异,但接下来的话却展现出完全不同格局:“然此行非为避祸,而是为开创基业。
望卢公相助,以公之威望,招揽忠义之士,培训青年才俊,为将来重整河山储备人才。
”
卢植目光微动,显然被袁绍的规划所打动。
沉默良久,他终于点头:“既然本初有此雄心,老夫愿助一臂之力。
”
就在此时,文丑匆匆入内:“本初公,探马来报,董卓前锋已开始入城,正朝皇宫方向前进!”
危机迫在眉睫。
局势紧迫,袁绍立即行动。
他命文丑率一队精锐护送卢植及其家眷从预先规划的秘密路线撤离洛阳,同时派人通知已控制太仓的许攸,开始组织物资转运。
“颜良,随我去皇甫嵩将军府上。
”袁绍翻身上马,语气急促。
“本初公,时间恐怕来不及了!”颜良担忧道。
袁绍目光坚定:“皇甫将军乃军中柱石,若被董卓所用,后果不堪设想。
若不能为我所用,也绝不能留给董卓!”
这是袁方现代思维的体现——人才争夺是争霸天下的核心。
历史上,皇甫嵩最终虽未屈服于董卓,但也被剥夺兵权,软禁京城,才华无从施展。
夜色中,两骑驰骋在洛阳街道上。
越靠近城西,混乱景象越甚。
董卓的先头部队已经开始在关键路口设卡,与忠于汉室的部队发生零星冲突。
袁绍凭借对地形的熟悉,绕开主干道,穿行于小巷之中。
颜良紧随其后,对主公的果决和方向感暗自佩服——今日的袁绍与往日判若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