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虎牢关前,巧计过关(3/3)
邕须发皆白,手持节杖(袁绍临时仿制的仪仗),面对关墙,声若洪钟(由中气十足的传令兵复述):“关上守将听真!老夫蔡邕,承蒙袁司隶搭救,得以脱离洛阳险地。
宫中典籍,乃先皇心血,文明所系,不容有失!袁司隶护送我等与典籍前往安全之地,乃护卫国本之举!尔等阻挠,是想做毁坏文明的千古罪人吗?!”
皇甫嵩则更直接,他虽无兵权,但余威尚存:“徐荣!认得老夫皇甫嵩否?董仲颖倒行逆施,京师震动!袁本初乃国家柱石,尔等助纣为虐,拦截忠良,他日天下共讨董卓之时,尔等可想好退路了?!”
这两位重量级人物的出面,给了徐荣巨大的道德和舆论压力。
蔡邕代表文脉和士林清议,皇甫嵩代表军中正统和潜在的反董力量。
若他徐荣今日执意阻拦,甚至动武,无论成败,都将背负骂名,甚至可能被董卓当做替罪羊抛出来平息众怒。
就在这时,一骑快马从洛阳方向飞奔而至,带来一个未经证实的消息(实为袁绍派人散播):董卓因袁绍出走大怒,正在洛阳清洗袁氏门生故吏,太傅袁隗处境堪忧!
这个消息成了压垮徐荣犹豫的最后一根稻草。
洛阳局势果然混乱,董卓果然暴虐!袁绍此行,看来真是“逼不得已”。
自己若在此刻强硬拦截,不仅可能损兵折将,还可能彻底得罪以袁氏为代表的关东士族,将来万一董卓失势,自己将死无葬身之地!
权衡利弊之下,徐荣终于做出了决定。
他命令开关,但要求袁绍队伍分批通过,且需接受“象征性”的检查,算是保留了自己最后一点颜面和职责。
沉重的关门缓缓开启。
袁绍骑在马上,面色平静,心中却松了一口气。
他命令颜良率部先行,控制关门通道,文丑断后,自己则与蔡邕、皇甫嵩、荀攸等人居中,庞大的队伍开始有序通过这座天下雄关。
当袁绍本人骑马行至关门下时,徐荣在城墙上拱手,语气复杂:“袁司隶,请!”
袁绍勒住马,抬头望向徐荣,朗声道:“徐都督深明大义,护卫国本,他日天下安定,绍必为都督请功!告辞!”
说罢,他一夹马腹,在徐荣复杂目光的注视下,从容穿过幽深的门洞。
当最后一辆装载典籍的马车和断后的文丑部队也安全通过后,厚重的虎牢关大门在身后缓缓关闭。
所有人心头的一块大石终于落地。
回首望去,虎牢关依旧巍峨,但它已经无法阻挡袁绍北上的脚步。
“主公神机妙算!”许攸由衷赞道,“虚实并用,步步为营,竟真能不费一兵一卒,过了这虎牢关!”
荀攸也微笑道:“明公此计,既利用了徐荣的谨慎和多疑,也借助了蔡公、皇甫将军的威望,更利用了董卓阵营内部的矛盾和混乱,可谓精准。
”
袁绍笑了笑,目光投向北方更为广阔的天地。
过了虎牢,河内便在眼前,他的战略布局,终于赢得了最关键的时间和空间。
“传令全军,加速前进,目标——河内郡治,怀县!”
队伍士气大振,向着新的基地,昂首前进。
虎牢关的巧计过关,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的一次完美展现,为袁绍未来的霸业,扫清了第一道实质性的障碍。
喜欢开局附身袁绍:我的五虎将不对劲请大家收藏:()开局附身袁绍:我的五虎将不对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