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暗流涌动,冀州密使(1/3)
河内的深秋,寒意渐浓。
这一日,怀县城门照常开启,商旅百姓络绎出入。
一队来自冀州邺城的布商车队,在缴纳了例行的商税后,缓缓驶入城中。
为首的中年商人,面容精悍,眼神警惕地扫视着街道两旁井然有序的市容与精神抖擞的巡城兵士,眼中不时闪过一丝讶异。
这队商人并未在市面上多做停留,而是径直来到了城西一处看似普通的货栈。
货栈掌柜早已等候在侧门,见车队到来,不动声色地打了个手势,引着那为首商人从后门悄然离开,七拐八绕,最终从一处极为隐蔽的侧门,进入了河内郡守府。
书房内,炭火正旺。
袁绍正与荀攸、许攸商议着由郭图起草的、准备发往各郡县、声讨董卓暴行的檄文纲要。
文丑按刀侍立一旁,如同一尊铁塔。
“主公,人到了。
”亲卫队长低声禀报。
袁绍抬起头,放下手中的笔:“带进来。
”
门帘掀动,那名“布商”走了进来。
他脱下遮掩身份的斗篷,露出一身劲装,虽作商贾打扮,但步履沉稳,腰杆笔直,周身带着一股行伍之气。
他目光快速扫过房中几人,最终定格在主位的袁绍身上,深吸一口气,单膝跪地,抱拳行礼:
“冀州牧韩文节麾下,军司马耿武,拜见袁司隶!”
声音洪亮,带着军人特有的干脆。
耿武!袁绍眼中精光一闪。
果然是他!历史上,正是耿武与关纯二人,在韩馥欲让冀州于袁绍时,持刀反对,最终被颜良文丑斩杀于州牧府前,堪称韩馥麾下难得的忠勇之士。
如今,这位“忠勇之士”却成了秘密前来联络自己的“内应”,历史的轨迹,已然在细微处发生了偏转。
“耿司马请起,看座。
”袁绍语气平和,抬手虚扶,“一路辛苦。
河内与冀州近在咫尺,何须如此隐秘?”
耿武起身,在荀攸下首的蒲团上坐下,闻言脸上露出一丝苦涩:“回禀司隶,非是武故弄玄虚,实乃邺城如今,已是风声鹤唳,董卓、公孙瓒乃至司隶您的使者、细作,明里暗里,不知凡几。
韩使君(韩馥)终日惶惶,州牧府内更是人心各异,武此行,不得不慎。
”
他顿了顿,目光坦诚地看向袁绍:“实不相瞒,武与别驾关纯兄,此番乃是冒死前来。
韩使君暗弱,非雄主之姿,冀州富庶,觊觎者众,长此以往,必生大祸!我等不忍见冀州百万军民沦入董卓、公孙瓒等虎狼之手,亦不愿见使君身败名裂。
闻司隶在河内励精图治,仁义布于四方,故特来相投,愿助司隶入主冀州,保境安民!”
这番话,说得掷地有声,情真意切。
既点明了冀州危局,也表明了投效之心,更将“保境安民”的大义旗帜高举。
袁绍没有立刻表态,而是亲自为耿武斟了一杯热酒。
“耿司马忠义之心,绍已深知。
然绍有一事不明,冀州带甲十万,钱粮广盛,韩冀州虽性宽和,麾下亦不乏忠勇如司马与关别驾者,何以惧董卓、公孙瓒若此?又何以为绍区区河内数千兵马,便能成事?”
这话问到了关键处,既是试探耿武的诚意与见识,也是在评估冀州内部真实的抵抗意志。
耿武双手接过酒杯,一饮而尽,随即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