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计定乾坤,谋士献策(2/3)
才,将冀州上下牢牢掌控。
同时,可遣能言善辩之士,南连曹操、刘岱,西结张杨(时在河内)、王匡,甚至可暂缓与公孙瓒冲突,示之以弱。
待内部稳固,盟友结成,再观天下之变。
若董卓内部生乱,或关东诸侯与董卓大战,我军再以雷霆万钧之势出击,或西向入司隶,或北上一举平定幽州,则事半而功倍!”
许攸之策,核心在于“稳”与“等”,先消化内部,结交外援,等待最佳时机。
此策较为保守,但确实指出了快速扩张的风险。
两位谋士,一急一缓,各执一词,皆有道理。
堂上众人不禁将目光投向一直沉默的荀攸,以及尚未发言的审配、沮授等冀州本土谋臣。
荀攸感受到众人目光,缓缓出列,先对袁绍一礼,然后平静开口:“公则欲速定河北,其志可嘉,然确如子远所言,风险不小;子远欲固本待时,老成持重,然亦可能坐失良机,若他人抢先整合河北或击败董卓,则主公大势去矣。
”
他顿了顿,走到地图前,手指先点在冀州,然后划出一个更大的圈:“攸以为,当取其中,兼二者之长,可分三步走,谓之‘定冀、稳边、观衅’。
”
“第一步,定冀。
此非子远所言简单固守,而是要在半年内,以快刀斩乱麻之势,完成对冀州军、政、财、民的彻底整合。
整军并非简单汰弱,更需将颜良、文丑、麴义等部与冀州旧军打散重编,确立主公绝对权威;治政则需迅速派遣得力干员赴各郡县,推行河内新政之精神,清查豪强,安顿流民,务必使冀州上下,只知有袁公,不知有韩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第二步,稳边。
此非怯战,而是策略性应对。
对北面公孙瓒,可暂取守势,但非被动挨打。
可命一员大将(如颜良或文丑)镇守北疆,依托城池,深沟高垒,挫其锐气。
同时,可密遣细作,散布流言,离间公孙瓒与幽州牧刘虞,使其后方不稳,无力大举南下。
对西面并州,则可遣一能臣(如可派沮授或辛评),持主公书信、钱帛,前往联络拉拢上党太守张杨、黑山贼张燕等,不求其立刻归附,但求其不与我为敌,甚至可暗中资助其牵制董卓。
对南面,则积极响应曹操讨董之倡,可提供部分粮草,派少量部队象征性参与,占据大义名分,却不必倾力以赴。
”
“第三步,观衅。
待内部整合完毕,边境暂时稳定,便可静观天下之变。
届时,主动权在我。
若董卓内乱,我可西进司隶,奉迎天子;若公孙瓒与刘虞矛盾激化,我可北上渔利;若关东诸侯与董卓两败俱伤,我可南下收取河洛……总之,依时依势而动,后发而先至!”
荀攸之策,环环相扣,既有短期目标,又有长期规划,既有雷霆手段,又有权宜之计,将战略的主动权牢牢抓在手中,显得极为高明。
荀攸的话音落下,堂内一片寂静,众人都在消化这“三步走”方略的精髓。
即便是心高气傲的郭图,也不得不承认,此策比自己的更为周全稳妥;而许攸也微微颔首,认为荀攸的“定冀”比自己的“固本”更为积极有效。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的审配忽然开口:“荀公达之策,高屋建瓴,配深表赞同。
然配有一言补充,欲定冀州,必先定人心,而欲定人心,则需明赏罚,定律令。
韩公在时,法度弛懈,豪强恣意。
主公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