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朝堂初鸣(2/3)
集是沙场宿将,性格刚猛,当即朗声道:“陛下!吐谷浑狼子野心,反复无常,非重兵征伐不足以震慑!臣请旨,发陇右及关中精兵五万,由良将统率,深入其境,犁庭扫穴,一举荡平伏允,永绝后患!”
主战派的一些将领纷纷附和,认为应当给予雷霆一击。
然而,也有文臣提出异议。
中书令温彦博出列道:“陛下,吐谷浑地处高原,其民逐水草而居,我军劳师远征,补给困难,即便一时得胜,也难以长久驻守。
且动用五万大军,耗费钱粮巨大,恐非国库所能久支。
依臣愚见,不若遣使严词斥责,辅以经济封锁,迫其收敛,方为上策。
”
主和派与主战派各执一词,争论渐起。
太子李承乾微微侧身,似乎想说什么,但看了看皇帝的脸色,又忍住了。
魏王李泰则一副认真倾听的模样,小眼睛不时转动,不知在思量什么。
龙椅上的李世民面无表情地听着双方的争论,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扶手。
显然,这两种策略都非完美之选,各有其弊端。
就在这时,一个清朗而略显年轻的声音,在宗室亲王班列中响起:
“父皇,儿臣有一言,或可补充诸位大人之议。
”
瞬间,所有的目光再次聚焦——开口的,正是今日首次参与朝会的吴王李恪!
李世民的目光也投了过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探究:“讲。
”
李恪走出班列,躬身一礼,然后直起身,目光平静地扫过侯君集和温彦博,声音清晰而稳定:
“侯尚书欲以雷霆之势犁庭扫穴,气魄雄浑,然确如温中书所言,吐谷浑地势特殊,我军远征,胜之易,守之难,恐陷入泥潭,空耗国力。
温中书主张遣使斥责、经济封锁,固然稳妥,然吐谷浑以游牧为生,经济封锁效果有限,且其反复无常,斥责恐难令其真正畏服。
”
他先肯定了双方的优点,也点出了各自的不足,姿态放得很低。
这让原本有些不满他贸然插嘴的官员,脸色稍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儿臣以为,或可采取‘剿抚并用,分化瓦解’之策。
”李恪抛出了自己的核心观点。
“哦?如何剿抚并用,分化瓦解?”李世民身体微微前倾,显然来了兴趣。
“所谓‘剿’,非指倾国之力远征,而是‘精剿’。
”李恪解释道,“选拔精锐骑兵,组成数支快速反应的‘游弈军’,配以熟悉地形之向导,专司剿杀那些敢于深入我境劫掠的吐谷浑部落。
不动则已,动则必歼!以此彰显天朝兵威,让其smallertribes(小部落)不敢轻易犯边。
”
他用了“游弈军”这个稍显新颖的词,但意思明确。
“精剿”的理念,比侯君集提出的全面战争,显然更节省资源,更具针对性。
“那‘抚’与‘分化’呢?”李世民追问。
“‘抚’之一字,并非一味怀柔。
”李恪继续道,“可在边境指定几处榷场,允许那些愿意与我大唐交好、不曾犯边的吐谷浑部落,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