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花钱如山倒(2/3)
官府不把他当妖人抓起来就算好的了。
“不行,必须尽快找到我的‘种子用户’,”苏哲坐直了身子,眼中重新燃起了斗志,“这个用户必须符合几个关键KPI:第一,病情必须是传统中医束手无策的纯外科问题,这样才能体现出我的降维打击优势。
第二,社会地位不能太高,最好是平民,这样就算失败了,舆论风险也小,不至于引来杀身之祸。
第三,治疗效果必须是显而易见的,能形成口碑传播,成为我的活广告。
”
这简直就是一份完美的“产品经理需求文档”。
可这样的“种子用户”上哪儿找去?
守株待兔肯定不行,他可耗不起。
苏哲站起身,在院子里踱步。
他需要信息,需要这个时代最鲜活、最及时的社情动态。
汴梁城的信息集散地在哪里?
答案只有一个——瓦舍。
那里是宋朝的微博、抖音、今日头条。
三教九流汇聚,百家新闻齐飞。
谁家小妾跟人跑了,哪位大人的字画又涨价了,甚至是西夏那边又有什么新动向,都能在那儿听到一耳朵。
其中,必然也夹杂着他需要的信息——谁家倒霉蛋又出事了。
打定主意,苏哲换了身干净的儒衫,揣上仅剩的几文铜钱,锁好门,直奔安乐坊外的瓦舍勾栏。
这一次,他没了初来乍到时的闲情逸致,更没了揣着三百贯巨款时的豪气。
他熟门熟路地走进一家相熟的茶馆,没敢点上次喝的雨前龙井,只叫了一碗最便宜的“茉莉煎茶”,找了个不起眼的角落坐下,竖起了耳朵。
茶馆里人声鼎沸,空气中弥漫着茶香、果脯的甜香和市井的喧嚣。
说书先生正唾沫横飞地讲着“杨家将”,讲到精彩处,惊堂木一拍,满堂喝彩。
邻桌的几个行商正在小声讨论着江南丝绸的行情,言语间全是“利市”、“交引”等苏哲听不太懂的商业黑话。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更远处的几个闲汉,则在眉飞色舞地八卦着樊楼新来的头牌小娘子,言辞颇为露骨。
苏哲一边小口啜着苦涩的茶水,一边像雷达一样扫描着周遭的对话,自动过滤掉这些无效信息。
他需要的是意外,是伤情,是绝望。
半个时辰过去了,苏哲的耳朵都快听出老茧了,灌了一肚子茶水,却没听到半点有用的消息。
他不禁有些气馁,难道自己的商业模式从一开始就错了?
这“精准营销”也太难了吧!
就在他准备打道回府时,一个熟悉又憨厚的声音在他身后响起。
“苏官人?您也来喝茶?”
苏哲回头一看,正是他刚认识没几天的邻居,那位帮他介绍短工的王大叔。
王大叔五十来岁,是个老实巴交的汴梁土着,靠着给几户人家打理杂活为生,为人很是热心。
“王大叔,巧啊。
”苏哲笑着站起来打了个招呼。
“不巧不巧,”王大叔摆摆手,一脸愁容地在苏哲对面的空位上坐下,“我是心里烦,出来散散心。
”
“哦?大叔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