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渔笼之利,初露锋芒(2/3)
看似微不足道的要求。
一成鱼,换取安全和基本生存保障,以及传播技术的机会。
这是一个看似让步,实则谋求长远发展的策略。
村民们窃窃私语起来。
一成的鱼换这种神奇的捕鱼术,听起来似乎可以接受?
村老盯着林浩看了许久,仿佛在衡量他的价值和风险。
最终,他缓缓点头:“可以。
村头有一间废弃的破屋,你们可以住。
食物,每天会给你们。
鱼,按你说的分。
你,现在就开始教!”
交易达成。
虽然基础,却是革命性的一步。
林浩和李明月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如释重负和一丝希望的曙光。
当天,在林浩的指挥和李明月的翻译下,村民们砍来竹子、搜集藤蔓。
林浩亲自示范,如何削制竹条,如何编织倒须结构。
他的动作开始还有些生疏,但很快变得流畅起来——材料工程的底子让他对结构和力学有着本能的理解。
村民们围着看,从最初的怀疑到后来的惊讶,再到跃跃欲试。
当第一个由村民亲手制作的、略显歪扭的渔笼成功下水时,人群中发出了低低的欢呼。
接下来的几天,渔村的景象悄然改变。
越来越多的渔笼被放入海中,每天的收获显着增加。
虽然林浩只取一成,但每家每户分到的鱼,都比以往多了不少。
餐桌上罕见地出现了饱食的迹象。
村民们对林浩和李明月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虽然还谈不上热情,但敌意和轻蔑大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杂着好奇、感激和些许敬畏的复杂情绪。
孩子们甚至会跟在林浩后面,好奇地看着这个能变出鱼的“明国怪人”。
林浩没有闲着。
他利用那一点点“安全”的空间,开始进行更多的试验。
他指挥李明月和几个半信半疑的村民,将捕到的小鱼小虾和废弃的鱼内脏集中起来,混合海藻和泥土,尝试沤制最简单的肥料。
“撒到屋后那小块贫瘠的菜地里。
”他对负责种植的老农说。
老农将信将疑地照做了。
他甚至尝试用贝壳烧制生石灰,改善饮水的卫生——虽然目前效果甚微,且被村民视为怪异行径。
最大的进展来自对“传国玉玺”空间的探索。
他发现,这个一立方米的空间似乎并非完全静止。
当他将一根潮湿的树枝放入再取出时,它似乎……干燥了一点点?变化微乎其微,但他敏锐地感觉到了。
是因为空间绝对静止,导致水分以难以察觉的速度在“蒸发”到空间边界?他无法理解原理,但这或许意味着,这个空间有除了储物之外的其他妙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然而,宁静总是短暂的。
这一日,夕阳西下,村民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