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燧发初鸣,龙影渐清(2/3)
。
”
他采取了多项措施:
1.**加大渔业产出:**新式的拖网渔船投入使用,捕捞量大大增加。
鱼干成了重要的贸易品和储备粮。
2.**开发新产业:**利用石灰窑工,开始烧制石灰,用于建筑和改良酸性土壤。
尝试开采附近山区的劣质煤矿(石炭),虽然燃烧效率低,但能部分替代木炭。
3.**鼓励手工业:**吸纳流民中的工匠,建立制陶、纺织、酿酒等小作坊,产品部分自用,部分用于交换。
4.**“技术”出口:**在严格保密核心配方的前提下,将少量提纯后的优等硫磺和硝石,以高价卖给茉莉,再由她转卖给其他有需求的势力(甚至可能包括龙造寺和大友家),换取急缺的资金和物资。
这是一步险棋,但短期内收益巨大。
人口的流入也在加速。
肥前战乱产生的流民,以及听闻“明夏大人”仁政前来投奔的百姓,使得北砦和猿湾的人口突破了千人关口。
管理压力陡增。
李明月和伊吕波忙得不可开交,户籍管理、物资分配、纠纷调解千头万绪。
林浩借鉴现代管理经验,建立了简单的层级管理制度和奖惩条例,勉强维持着运转。
军事上,雪姬的水军初具雏形。
两艘修复的关船加上新造的两艘小型快船,组成了一支小小的舰队。
她严格训练水手,不仅练习操帆驾船,更着重练习接舷战和火器运用(船上安装了小型旋风炮和火绳枪手)。
巡逻范围逐渐扩大,有效遏制了小股海盗的骚扰,护航渔业,也搜集着海上情报。
文化与认同的建设也在悄然进行。
学堂里,李明月不仅教孩子们识字算数,也开始潜移默化地讲述一些华夏的历史故事和伦理观念。
林浩甚至亲自编写了一些简单的歌谣,歌颂劳动、纪律和集体精神,由孩童传唱。
一种区别于传统日本乡村的、带有明显林浩印记的团体认同感开始萌芽。
若昂等葡萄牙人逐渐融入了这里。
他们被猿湾蓬勃的发展势头和林浩层出不穷的“奇思妙想”所吸引,合作越来越深入。
若昂甚至开始私下向林浩透露一些关于葡萄牙远东殖民策略和耶稣会传教活动的信息,暗示如果林浩愿意接受洗礼并提供更多便利,或许能获得葡属印度总督府更直接的支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林浩对此不置可否。
他需要西方的技术和知识,但绝不会用信仰和主权去做交易。
他巧妙地周旋着,不断从若昂身上榨取知识,同时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
时间就在这忙碌、紧张、充满希望又暗藏危机的氛围中流逝。
数月过去,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