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阿阁三重阶”及“杞梁妻”的故事(1/3)
“阿阁三重阶”这句话出自《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
阿读“ē”,作屋檐讲。
阶是台阶的意思。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关于“阿阁三重阶”及其所在的《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的原文及翻译:
《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现代汉语翻译:
西北方向有一座高楼,巍然耸立,仿佛与天上的浮云一样高。
楼上有着镂刻着交错花纹的绮丽窗格,四面有檐的楼阁,环绕着三重的台阶。
高楼上传来弹琴唱歌的声音,那声响是多么的悲切动人!
谁能作出这样悲凉的曲子呢?莫非是像死了丈夫的杞梁妻那样的伤心人?
悲怆的清商乐声随风飘荡,乐曲奏到中段,回环往复,低徊不已。
每一个弹奏都伴随着声声叹息,那声音里充满了无法释怀的哀伤。
我痛惜的不仅是歌者内心的痛苦,更是悲伤她能够理解她的人如此稀少。
真希望能化作一对鸿鹄,与她一同振翅高飞,远离这孤独的尘世。
二、《古诗十九首》的写作背景及其中的故事
1.基本背景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约公元2世纪)一批无名氏文人创作的五言诗合集,由南朝梁代的昭明太子萧统编入《文选》,并冠以此名。
它被誉为“五言之冠冕”、“千古五言之祖”,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2.时代与故事
动荡的年代: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外戚宦官专权,党锢之祸频发,社会动荡不安。
许多中下层文人为了寻求出路,离乡背井,游学求官,聚集在首都洛阳,形成了特殊的“游子”群体。
失意的文人:这些文人往往怀才不遇,仕途困顿,饱尝世态炎凉。
他们的诗歌,就是这种普遍性苦闷与彷徨的集中抒发。
“无名”的故事:《古诗十九首》没有具体的作者,正因为它不是一个人的故事,而是一代人的集体心声。
诗中没有具体的历史事件,写的都是人类最共通的情感:人生的失意、时间的流逝、离别的相思、知音的难觅。
这使它超越了具体时代,具备了永恒的感染力。
三、《西北有高楼》蕴含的故事及意义
这首诗本身就是一个充满象征和悬念的“戏剧性场景”。
1.诗中的故事
诗人(听众)在城中行走,忽然被一座宏伟而孤独的高楼上飘下的悲切歌声所吸引。
他驻足聆听,从音乐中听出了歌者内心深沉的痛苦。
他展开想象:
歌者是谁?他猜想那是一位如同“杞梁妻”(一个在传说中因丈夫战死而哭倒城墙的悲情女子)一样,命运悲惨、内心充满哀伤的人。
核心共鸣:诗人与歌者素未谋面,但音乐成为了沟通两个孤独灵魂的桥梁。
他最终发出的感慨,超越了歌者本身的痛苦,升华为一个更具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