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标准初立(2/3)
…这人手打磨,难免有毫厘之差,不影响使用便可……”一位老打磨匠忍不住嘟囔道。
“毫厘之差,十把刀便是十分之差!百把千把呢?”凌云声音提高了几分,“若是甲片,孔径不一,如何快速编缀?若是箭簇,重量形状不一,如何保证射程准头?军械乃性命所系,岂能容忍‘差不多’三个字?”
工棚内鸦雀无声。
工匠们被他话语中的严厉震慑,但也隐隐觉得有理。
郭衡若有所思:“先生之意是?”
“立标尺,定规范,分工序,查质量。
”凌云斩钉截铁,吐出十二个字。
他走到一块准备好的大木板前,上面已经钉好了厚厚一叠他提前绘制好的图纸。
“从今日起,天工院所产一切军械,皆需依图制作,按规查验!”他指着第一张图,那是一把制式腰刀的详细三视图,上面标注了密密麻麻的尺寸,从总长、刃长、刃宽、厚度、弧度半径、到柄径、重心位置,全部用精确的数字标明,旁边还画着几个特制的卡板(样板)和量具的图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此乃‘标准制式腰刀图’。
所有刀胚打磨,需以此图为唯一准绳!我会让人制作一批木制或铁制的‘卡板’和‘量规’,打磨完成后,必须能严丝合缝地通过卡板的检查,方为合格!”
他又指向另外的图纸,是标准甲片、枪头、箭簇的图样和检验标准。
工匠们看着那前所未见的精细图纸和闻所未闻的“卡板量规”,都惊呆了。
这简直是将他们依赖了半辈子的“手感”和“经验”彻底推翻!
“这……这如何能做到?”有人失声道。
“能做到!”凌云语气无比肯定,“打磨不再靠一人从头到尾。
我们将工序拆开!专设粗磨组,只负责将胚子打磨到接近尺寸;再设精磨组,负责用特制的磨具和量规,打磨至最终标准!钻孔亦是如此,制作统一的钻模,固定位置,专人负责!每个人只专注于一道工序,速度更快,也更易精通!”
流水线作业、专业化分工的概念被他首次提出。
接着,他看向那些铁匠老师傅,尤其是负责为水锤准备模具的李头儿和负责验收铁料的老师傅。
“铁料质量,我们暂时无法完全控制来源,但必须严格验收!设立验收标准:听其声、观其色、试其硬度。
制定样本,劣质铁料坚决退回!同时,我们要改进炒钢法和灌钢法!”凌云语出惊人。
“改进古法?”李头儿瞪大了眼睛。
“没错!”凌云目光灼灼,“水力锻锤之力,足以胜任更高效的炒炼!我们可以设计一种倾动式的炒钢炉,利用水力驱动搅拌,受热更匀,脱碳更彻底!还有灌钢法,我们可以尝试分层铺叠不同含碳量的铁料,利用水锤巨力反复锻打融合,以期得到质地更均匀的宿铁(一种古代优质钢)!”
他甚至提出了初步的设想图,一种利用水力驱动搅拌杆的炒钢炉,以及一种配套的、可以精准控制锻打次数和力度的新式锻打模具。
工棚内一片寂静,只有凌云清晰而有力的声音在回荡。
工匠们听得目瞪口呆,仿佛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郭衡更是激动得手指微微颤抖,他敏锐地意识到,凌云所说的这一切,一旦实现,将不仅仅是制造军械,而是彻底颠覆现有的生产方式!
“可是……凌先生,”一位老铁匠犹豫道,“这炒钢灌钢,火候把握全凭经验,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水力搅拌、定量锻打……真的能行?”
“经验必须化为标准!”凌云斩钉截铁,“火候看火焰颜色,我们便制定火焰颜色的标准图谱!炒炼时间看状态,我们便用漏刻(古代计时器)规定大致时间范围!锻打次数和力度,由模具和水锤转速控制!一次不成,就十次百次地试!记录每一次的数据和结果,总能找到最优的规矩!”
试验、数据、反馈、优化——现代质量控制和工艺开发的雏形,被他强硬地塞给了这些古代的工匠。
“从今日起,天工院下设:锻打坊、铁料坊、打磨坊、组装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