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学术界的冷雨(2/3)
不满。
在一次国际视频研讨会上,一位以言辞犀利、扞卫标准模型着称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回答听众提问时,不点名地提到了“最近某个来自东方的、关于什么‘灵子’的预印本”。
那位白发苍苍的老先生在屏幕上皱紧了眉头,语气带着毫不掩饰的厌烦:“……我认为,我们的一些年轻同行,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扎实的数据分析和理论计算上,而不是沉迷于构建那些听起来花哨、却缺乏坚实实验基础的空中楼阁。
物理学的发展需要大胆的想象,但更需要严谨的实证。
在拥有确凿的、可重复的实验证据之前,任何超越现有框架的‘假说’,都应该被持最保留的态度。
我甚至认为,过早地发布这种不成熟的想法,是对宝贵学术注意力资源的一种浪费。
”
这番话通过网络直播传遍了全球物理学界,几乎等于给“灵子假说”判了死刑。
虽然老先生没有点名,但所有人都知道他说的是谁。
“冷雨”这个词,已不足以形容陈醒此时的处境。
这更像是一场夹杂着冰雹的暴风雪,无情地砸向他和他那尚未稳固的“假说”。
项目组内部的氛围也变得微妙起来。
原本一些持中立态度的同事,在感受到外界的巨大压力后,也开始有意无意地与他保持距离。
食堂里,他常坐的那张桌子,往往只有他一个人。
偶尔能听到一些压低的议论声飘来:
“唉,你说陈博这次是不是太冒进了……”
“外面骂得太凶了,连XX老先生都发话了……”
“咱们项目会不会受影响啊?明年经费评审……”
李振国找到他,脸上写满了担忧和无奈:“陈博,你看这……闹得满城风雨。
要不,咱们先低调一阵?那个实时监测脚本暂时停掉?算力也先还回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陈醒看着窗外——这次是实验室生活区真实的窗户,外面是锦屏山灰蒙蒙的天空,似乎真的要下雨了。
他沉默了片刻,摇了摇头。
“李工,脚本不能停。
”他的声音有些沙哑,但很坚定,“第七个信号的预测成功,证明了周期性是真实存在的。
这不是巧合。
如果我们因为外界的批评就停止探索,那才是对科学精神的背叛。
”
“可是……”李振国欲言又止。
“我知道压力很大。
”陈醒转过头,看向李振国,眼神疲惫,却依然有光,“但我们的工作是基于数据和逻辑的。
错了吗?数据在那里,分析方法透明可查。
如果错了,我愿意承认,愿意承担所有后果。
但在被证明是错误之前,我认为我们有责任继续追查下去。
”
他顿了顿,声音低沉了几分:“至于那些……超出学术讨论范围的指责,我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一一回应。
真理不需要辩护,它只需要时间和更多的证据来证明自己。
”
李振国看着陈醒清瘦而倔强的身影,最终只是重重地叹了口气,没再说什么。
接下来的日子,陈醒仿佛回到了之前那种孤身一人的状态,甚至更加孤立。
他不再关注邮件里汹涌的批评,不再点开那些充满噱头的网络文章,也尽量避免参加可能引发争议的讨论。
他将自己彻底封闭在主控室和数据的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