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辰河赶尸人(1/3)
我第一次见赶尸,是在辰河边上的破庙里。
那年我十六岁,跟着爹在湘西跑货,遇上连阴雨,山路塌了,只能在庙里避雨。
庙不大,半边屋顶塌着,神像被虫蛀得面目全非,地上满是枯草和鸟粪。
爹生了堆火,我们裹着蓑衣坐在火堆旁,听着外面的雨声,昏昏欲睡。
后半夜,雨突然停了,风里飘来一股奇怪的味道——不是霉味,也不是土腥气,是一种香灰混着草药的味道,还带着点说不出的凉意。
爹突然坐直了,把我往身后拉,声音压得极低:“别出声,闭着眼。
”
我刚想问怎么了,就听见庙门外传来“嗒、嗒、嗒”的声音。
那声音很怪,不像是人的脚步声,倒像是有人拖着什么东西在走,每一步都踩得很慢,很沉,落在泥地上,闷得让人心里发慌。
紧接着,是铃铛声。
“叮铃、叮铃”,很轻,却穿透了夜里的寂静,一下下敲在耳朵里。
爹的手攥得我胳膊生疼,我忍不住睁开眼,从他胳膊缝里往外看——
庙门口站着个穿青布长衫的人,戴着顶宽檐斗笠,斗笠边缘压得很低,遮住了脸,只露出一截苍白的下巴。
他手里拿着个铜铃铛,铃铛上系着红绳,红绳在风里飘着,像条小蛇。
而他身后,跟着一队“人”。
那些“人”都穿着黑色的寿衣,袖口和裤脚扎得紧紧的,脑袋上盖着黑布,看不见脸。
他们排成一列,肩膀挨着肩膀,胳膊伸直了搭在前面人的肩上,脚不沾地似的,跟着前面的铃铛声,一步一步往里走。
每走一步,寿衣的下摆就晃一下,露出里面的草绳——草绳缠着他们的脚踝,把十几个人捆成了一串。
“赶尸的……”爹的声音发颤,“别盯着看,会被缠上的。
”
我赶紧闭眼,可耳朵里的声音却更清楚了。
铃铛声、脚步声,还有寿衣摩擦的“沙沙”声,混在一起,在小庙里回荡。
我还听见那赶尸人说话了,声音又低又哑,像是从喉咙里挤出来的:“借庙避雨,叨扰了。
”
没人敢应。
我感觉他们就在我旁边走,那股香灰混着草药的味道越来越浓,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腐味,飘进鼻子里,让人胃里发翻。
过了一会儿,脚步声停了,我偷偷睁眼,看见那些“尸体”都站在神像旁边,一动不动,像一排黑木头。
那赶尸人则坐在火堆的另一头,斗笠依旧压得很低,手里转着铜铃铛,不说话。
庙里静得可怕,只有火堆“噼啪”的声响,还有外面偶尔传来的虫鸣。
我不敢再看,缩在爹怀里,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第二天一早,天刚亮,我就被爹叫醒了。
火堆已经灭了,神像旁边空荡荡的,那赶尸人和“尸体”都不见了。
地上只留下几串脚印,不是人的脚印,是草绳拖出来的痕迹,从庙门一直延伸到山路那头,消失在雾里。
还有一小撮香灰,撒在火堆旁边,香灰里混着点暗红色的粉末,像是血。
“快走,别留在这里。
”爹收拾好东西,拉着我就往山外走。
路上,他才告诉我,辰河一带的赶尸人很邪性,他们赶的不是普通的尸体,是“怨尸”——要么是死在外地的人,魂魄不肯归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