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铁血砺精兵,量产机枪固防线(1/3)
鹰嘴崖的晨雾还没散,徐昊就被一阵整齐的脚步声吵醒。
他揉着酸胀的太阳穴走出山洞,只见一营的战士们正围着训练场跑步,雪地里的脚印连成一串,呼出的白气在晨光里织成一片薄雾。
周铁柱拄着木拐站在训练场边,左腿的绷带虽然还没拆,却挺直了腰杆,手里拿着根树枝,时不时纠正战士们的跑步姿势。
“老周,你的伤还没好,怎么不多歇会儿?”徐昊走过去,递过一个热窝头——这是李婶早上特意送来的,掺了不少玉米面,比平时的黑面窝头要软和些。
周铁柱接过窝头咬了一大口,含糊着说:“歇不住啊!鬼子一万五千多人要来了,咱们的机枪班还缺人手,我得赶紧把新兵带出来。
”他指着场边的几个新兵,“这几个娃子都是刚参军的,连机枪的保险都不会开,再不练,到了战场上就是活靶子。
”
徐昊顺着他的手指望去,只见三个十七八岁的新兵正围着一挺改良轻机枪,手忙脚乱地摸索着。
其中一个瘦高个的新兵想拉开枪栓,却因为力气太小,脸憋得通红也没拉动。
徐昊心里一动——这正是大纲里提到的“士兵培训”需求,独立团的新兵大多是农民出身,没接触过现代武器,更别说班组协同战术了。
“集合!”徐昊对着训练场大喊。
跑步的战士们立刻停下来,整齐地站成三排,雪粒从帽檐上往下掉,却没人敢抬手去擦。
徐昊走到队伍前,举起手里的改良轻机枪:“从今天起,咱们一营开始实战化训练!每天早上练体能,上午练武器操作,下午练班组协同,晚上学战术理论——鬼子要来了,咱们得在半个月内,把每个人都练成能打硬仗的精兵!”
可训练刚一开始,就遇到了麻烦。
徐昊提出的“折返跑+负重越野”体能训练,让不少战士犯了难。
一营三连的老班长王二柱皱着眉说:“徐参谋,咱们以前都是练刺杀和射击,跑这么多冤枉路干啥?有这力气,还不如多练几枪。
”
其他战士也跟着附和,有的说负重跑太累,有的说战术理论听不懂。
周铁柱急了,拄着木拐往前走了两步:“你们懂个啥!上次鹰嘴谷战斗,要是咱们跑得再快些,就能多抓几个鬼子俘虏!徐参谋是为了咱们好,都给老子好好练!”
徐昊却摆了摆手,没有硬逼大家。
他让战士们围成一圈,从怀里掏出张泛黄的纸——这是系统昨晚刚解锁的《八路军实战案例集》,上面记录了平型关大捷里“快速穿插”“班组配合”的战术细节。
“王班长,你还记得上次打鬼子运输队吗?咱们要是能在十分钟内跑到狼窝沟侧翼,就能多缴获两根无缝钢管。
”他指着纸上的案例,“体能是基础,只有跑得比鬼子快,才能抢占有利地形;只有力气比鬼子大,才能端稳机枪、扔远手榴弹。
”
王二柱低下头,没再说话。
他想起上次因为跑太慢,眼睁睁看着鬼子的摩托车逃走,心里确实有些愧疚。
徐昊趁热打铁:“咱们今天先试练一次——负重三十斤,绕训练场跑五圈,谁先跑完,晚上多给一个窝头!”
战士们的积极性瞬间被调动起来。
他们从背包里掏出弹药带、水壶,有的还把缴获的鬼子钢盔也戴上,凑够三十斤负重,跟着徐昊往训练场跑。
周铁柱虽然不能跑,却拄着木拐跟在旁边,时不时喊几声加油,声音沙哑却有力。
上午的武器操作训练更不轻松。
徐昊把一营分成十个班组,每个班组配一挺改良轻机枪、两支步枪、三枚反坦克手榴弹,让老兵带新兵,手把手地教。
王铁匠也赶来帮忙,他蹲在机枪旁,把拆解机枪的步骤编成口诀:“先卸枪管,再拆供弹槽,弹簧别弄丢,零件要归位——记住了,这机枪就像咱们的娃,得好好伺候着,它才会在战场上给咱们出力。
”
可新兵们还是频频出错。
刚才那个瘦高个新兵,拆机枪时把弹簧弄丢了,急得直哭。
徐昊走过去,从系统空间里取出一根备用弹簧——这是完成“轻机枪量产”任务的奖励,专门用来应对训练损耗。
“别慌,”他蹲下来,手把手教新兵装弹簧,“拆的时候把零件按顺序摆好,就像种地时先松土再下种,一步一步来,就不会错了。
”
新兵擦干眼泪,跟着徐昊的动作慢慢装,终于在十分钟后把机枪装好。
王铁匠拍了拍他的肩膀:“好样的!多练几次就熟了,当年俺学打铁,也把锤子砸到过手。
”
下午的班组协同训练,徐昊模拟了“伏击鬼子小队”的场景。
他让战士们在训练场边埋上假地雷,架起假炮位,一个班组负责“伏击”,一个班组扮演“鬼子”,轮流演练。
刚开始,扮演“伏击手”的战士们总是提前开火,把“鬼子”吓跑;扮演“鬼子”的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