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西南吴王(1/3)
正元五年十月二十四日,天大寒。
大宁「西南平叛大将军」吴一波联合蛮兵举旗造反,自立为「吴王」,率十余万兵力号称二十万,由云贵苗疆起兵转战。
翌日,万岁圣诞。
「正元帝」黄晟于紫宸殿接受百官朝贺。
当「江浙巡抚」梁琰绍献上「临安公」李航亲手所种的万寿菊时,皇帝却骤然掀翻了御案。
金盏玉碟滚落丹墀的声响中,周遭的官员和侍从均瞠目结舌,不知是何缘由。
“李航不敢来见我,还托人送些礼物作甚?”
正当时,炸雷轰隆一声刺破天穹——
“陛下,西南急报!”「羽林卫校尉」慌慌张张的撞开殿门,狂风卷着寒雨扑进大殿。
统领手头抓着的绢帛上,吴一波的大印正盖住“清君侧”三个血字。
黄晟龙袍下的双手紧握成拳,指节泛白,他早有预感,这西南之地不会太平。
吴一波,这个他曾经寄予厚望的大将军,终究还是起了异心。
这些时日以来,边境的奏报总是断断续续,言语间也多有闪烁,他便知事情不妙,只是未曾想到,竟会来得如此之快。
“陛下,如今吴一波造反,我等该如何是好?”
一众大臣面面相觑,终于有人率先打破了沉默,声音里带着几分颤抖与惶恐。
“陛下,吴一波联合蛮兵,声势浩大,我等需立即调兵遣将,前往镇压,绝不能让其坐大,威胁我大宁江山社稷。
”
「兵部左侍郎」徐谦学站了出来,言辞恳切,脸上满是焦急之色。
殿内众人纷纷附和,但纷乱的腔调里各有各的宣扬,主张从周边州府抽调精兵,火速驰援西南者多为永安戍卫将领;
更有甚者则建议派出使者,试图分化瓦解吴一波与蛮兵之间的联盟;
还有几位老臣,站立尚且不稳当,仍颤巍巍地提议启用一些隐退的老将,以资应对这危急局势。
然而,「正元帝」只是坐在龙椅上,目光冷冽地扫视着众人,一言不发。
这些大臣们你一言我一语,献策献计,看似忠心耿耿,可他心中清楚,有些人不过是怕这战火烧到自己头上,有些人则是想在这乱局之中谋取些私利。
真正能为大宁着想,为他分忧之人,又有几个?
“陛下,臣以为,当务之急是稳定朝堂人心,不可自乱阵脚。
”还是「兵部左侍郎」徐谦学站了出来。
黄晟微微颔首,算是回应。
他站起身来,缓步走到大殿中央,望着刚刚被婢女们撤到殿外那遭寒雨打得七零八落的菊花,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悲凉。
“都退下吧,此事朕自有主张。
”重新回到主位,他的声音在殿内回荡,带着几分疲惫与威严。
众大臣面面相觑,虽心中仍有忧虑,但也不敢再多言,只能躬身告退。
待殿内众人散去,黄晟独自一人站在龙椅前,任那殿外吹来的寒风夹杂着雨丝吹在脸上,他的眼神愈发迷茫……
正元五年十一月,「正元帝」黄晟拟旨,以「黔国公」韩定疆为主帅,率永安京防、湖南湖北、江西安徽、长江道、淮河道共二十二万戍卫兵员,由湖南入贵州、云南、四川歼灭反吴王。
另以心腹「提督特设太监」贺鸢儿为监军,携「步兵提督」江福安、「永安镇守使」杨卫康、「辽东副将」哈果等,共赴前线。
十一月十六,贵阳城头烽烟蔽日。
「吴王」吴一波亲率藤甲兵叩关,城下三万蛮兵赤膊擂鼓,牛皮战鼓的闷响震得城砖簌簌落灰。
「贵阳将军、骁武伯」杨焕章攥着千里镜的手背青筋暴起——那藤甲缝隙间闪动的银光,分明是朝廷去年拨给西南平叛军伍的精铁鳞甲。
“放滚石!”杨焕章话音未落,墙垛外突然抛上数十条钩索。
浑身涂着靛蓝纹身的蛮兵顺着绳索攀援而上,腰间悬着的不是苗刀,而是吴军麾下新制的叉刀。
「城门校尉」刚举起狼牙拍探出头去查看,就被叉刀射中了身子,血汩汩地流出来。
城破时正值翌日酉时三刻,吴一波的白鬃战马踏过巡抚衙门的匾额,当地主官会同守将等大员见势不妙早已由地道后撤,此地空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