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特别行动初露锋芒(2/3)
线索取得突破性进展!”他没有进行冗长的训话,而是立即铺开重庆城区地图,将前期排查过的地点以及根据新的情报分析出的几个可疑区域,一一指给组员。
他分配任务干脆利落,谁负责外围监视,谁负责潜入侦查,谁负责情报交叉验证,条理清晰,目标明确。
他展现出对行动细节的超强把控力和情报分析能力,让这些原本还有些忐忑的组员,心中渐渐安定,甚至生出了几分信服。
“记住,我们是暗处的刀,要快,要准,要狠!但更要动脑子!”郑耀先最后强调,“遇到任何异常,第一时间向我汇报,不得擅自行动!”“是!”八人齐声低吼,眼中闪烁着被点燃的火焰。
一股新的、充满锐气的力量,开始在军统内部悄然凝聚。
刘铭章:织就无形之网,密电网初显威与郑耀先的铁血风格不同,刘铭章在电讯处的动作,更为隐秘和精细。
他面对的是赵德明丢来的“江北棘手信号”这个烫手山芋,以及戴笠限时破译“猫头鹰”相关密电的压力。
他深知,单靠个人力量和时间堆砌,难以在十日内取得突破。
他必须建立一个高效、可靠的团队,并优化现有的技术手段。
他同样开始在自己管辖的机要科内,物色合适的人选。
他需要的是技术过硬、心思缜密、口风严实,且对派系斗争不太敏感的技术型人员。
译电员苏晓晚自然进入了他的视野。
这个女孩不仅工作认真,在对数字和密码的敏感度上展现出了过人天赋。
此外,他还挑选了两名年轻但基础扎实的报务员和一名擅长数学建模的分析员。
在机要科一间配备了更多先进设备的小工作室内,刘铭章召集了他的核心团队。
他没有像郑耀先那样进行战前动员,而是直接将目前面临的困境和任务目标摊开。
“诸位,时间紧迫,客套话就不多说了。
”刘铭章指着黑板上的信号频谱图和加密结构图,“江北信号,加密方式古怪,定位困难,是赵副处长给我们的考验。
而这几组……”他切换到另一组更为复杂、隐晦的信号特征图,“是与‘猫头鹰’可能相关的异常信号,戴老板限期破译。
两者都可能关系到局本部的安危。
”他看向团队成员,语气沉稳而充满信任:“我知道这很难。
但正因为难,才需要我们。
从今天起,我们成立一个密电分析小组,内部代号‘蛛网’。
我们的任务,就是织就一张无形的网,捕捉所有可疑的电波,揭开它们背后的秘密。
”他进行了分工:苏晓晚负责带领两名报务员,对江北信号进行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监测和记录,尽可能多地捕捉信号样本,同时尝试进行基础的频率分析和模式识别。
而他和那名分析员,则集中精力攻坚那几组异常信号,尝试运用新的数学模型和跨语言破译法进行突破。
刘铭章并没有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常规手段上。
他凭借进入核心机要组后获得的更高权限,悄悄启用了一套之前被束之高阁的、从德国引进的早期密码分析仪的原型机。
这台机器笨重且不稳定,但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