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治病扬名,访客渐多(1/3)
清霄观的晨钟刚落,山门外便传来了细碎的脚步声。
叶法善正在药圃里侍弄新栽的艾草,抬头望去,只见晨光中几个身影正沿着石阶往上走,为首的是个提着竹篮的老妇人,步履蹒跚,却走得急切。
“叶小道长!叶小道长!”老妇人刚到观门口,就扬着嗓子喊起来,声音里带着哭腔,“求您救救我家老头子吧!”
叶法善放下手中的小锄头,快步迎上去。
这几日,自从李家坳的时疫被平息后,清霄观就再没断过访客。
起初只是周边村镇的村民,后来连几十里外的人都听说了,说清霄观的道长不仅能驱邪斩妖,还能治疑难杂症,尤其是那位年纪轻轻的叶小道长,画符治病更是灵验得很。
“老人家别急,慢慢说。
”叶法善扶着老妇人往观里走,让她在石凳上坐下,又让道童倒了碗温水。
老妇人喝了口水,抹了把眼泪,哽咽着说:“我家老头子前几日去山里砍柴,回来就说头晕,浑身发烫,躺了三天了,请来的郎中开了药也没用,这会子连话都说不清了……”
叶法善仔细询问了症状,又问她老头子砍柴时有没有去过什么偏僻的地方,或是碰过什么奇怪的东西。
老妇人想了想说,老头子提过在山涧边看到一窝死老鼠,当时没在意,还骂了句“晦气”。
“怕是中了山涧的瘴气。
”叶法善心里有了数,转身回房取了纸笔,又从药柜里抓了些苍术、白芷,“我给您画道祛病符,再配些草药,您回去后,先将符烧成灰兑水给大爷喝下,再把草药煎了,趁热擦洗身子,连着三天,应该就会好转。
”
他提笔蘸了朱砂,凝神静气,指尖真气微动,很快画好了一道祛病符。
符图比驱邪符柔和些,却带着一股清冽的气息,仿佛能涤荡浊气。
老妇人接过符纸和草药,千恩万谢地走了,临下山时还塞给叶法善两个热乎乎的煮鸡蛋,说是自家鸡下的,不值钱,却是片心意。
叶法善没推辞,将鸡蛋揣在怀里,心里暖融融的。
他知道,这些村民的谢礼或许微薄,却是最真挚的心意。
自那日后,清霄观的门槛几乎要被踏破了。
天刚亮,山门外就排起了长队,有抱着孩子来求安神符的,有背着药篓来请教草药知识的,还有些老人只是来看看,说想沾沾道长的“仙气”。
“叶小道长,您给看看,我家娃这几天总半夜哭醒,是不是吓着了?”一个年轻妇人抱着个襁褓,眼圈发黑,显然是没睡好。
孩子在她怀里不安地扭动着,小脸皱巴巴的,时不时哼唧两声。
叶法善伸出两指,轻轻搭在孩子的手腕上。
婴儿的脉搏又细又弱,却很平稳,只是跳动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紊乱。
他又看了看孩子的眉心,没有黑气,只是有些泛青——确实是受了惊吓。
“莫担心。
”叶法善温和地笑了笑,取过一张黄纸,画了道安神符,“这符您回去烧成灰,混在温米汤里给孩子喂下去,晚上睡觉前,再用手轻轻拍拍他的背,说句‘宝宝不怕,回家了’,连着两晚就好了。
”
妇人接过符纸,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又从布包里掏出几块麦芽糖,硬塞给叶法善:“这是我娘家做的,小道长尝尝。
”
叶法善笑着收下,目送她抱着孩子下山。
刚转过身,就见一个老农背着个竹筐站在不远处,手里捏着个干瘪的玉米棒,满脸愁容。
“道长,您给看看这庄稼是咋了?”老农把玉米棒递过来,“今年雨水足,可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