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木剑溯源(1/3)
凌晨四点,刑侦支队大楼多数窗口已暗,唯有三楼专案组会议室和二楼物证科的灯光还顽强地亮着,像黑暗海面上的灯塔。
林峻站在物证科的操作台前,这已经是他第三次仔细观察那把木剑。
在无影灯的直射下,木质纹理如同人体的毛细血管般清晰可见。
剑身是深褐色的,触手冰凉坚硬,带着一种近乎冷酷的质感。
“材质确定为黑檀,密度极高,木质紧密,做工极其考究。
”物证科的老王推了推厚厚的眼镜,指尖轻点剑身,“这种级别的黑檀需要专业渠道才能获得,价格不菲。
而且你看这里——”
他调高放大镜倍数,“剑身的打磨工艺非常传统,用的是多层上漆再手工打磨的方法,光是这道工序就要重复十几遍。
雕刻者绝对是老师傅,没有三十年经验做不到这种水准。
”
林峻用镊子轻轻拨动剑柄上的鸟形刻痕,“这个符号呢?有什么特别?”
“是新刻的,痕迹比‘审判’二字浅很多。
”老王调出对比图,“你看这里的边缘,没有长期摩挲形成的包浆,说明是近期完成的。
而且刻法略显急促,不如‘审判’二字那么沉稳。
”
门被轻轻推开,苏雨晴端着两杯咖啡走进来。
她换上了一身简洁的深色便装,显得更加干练。
“我查了前两把木剑的鉴定报告,都是黑檀木,出自同一人之手。
”她把一杯咖啡放在林峻手边,自己抿了一口另一杯,“但这把上的鸟形符号,确实是个新元素。
在犯罪心理学上,这种突然出现的符号往往代表凶手心态的转变,或者是某种特定信息的传递。
”
林峻接过咖啡,没有立即喝。
“滨海市能做这种工艺的木匠不多吧?”
“登记在册的专业木工坊一共十七家。
”苏雨晴拿出平板调出名单,“我已经按从业年限和擅长工艺做了筛选,有三位老师傅最有可能。
其中两位已经年过七十,还有一位六十二岁的李建平,特别擅长微雕和传统工艺。
”
就在这时,李涛推门而入,带着一身雨水和寒气。
年轻刑警的头发湿漉漉地贴在额头上,但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头儿,查到了!赵东明案的受害人李梦,她父亲李建平曾经是滨海有名的木匠!而且就是苏博士刚才提到的那位李建平!”
林峻和苏雨晴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亮光。
“走,去会会这位李师傅。
”林峻放下咖啡杯,抓起车钥匙。
***
清晨六点,天色微明。
城西的老城区笼罩在薄雾中,青石板路被雨水洗得发亮,映出两侧老建筑斑驳的影子。
李建平的家兼作坊在一栋老式居民楼的一层,门口挂着“李氏木工”的招牌,已经斑驳褪色,但字体依然刚劲有力。
林峻敲了半天门,才有一个睡眼惺忪的年轻人来开门。
“找谁啊?这么早...”年轻人约莫二十出头,头发乱糟糟的,穿着睡衣,一脸被打扰了好梦的不悦。
“警察。
”林峻亮出证件,“找李建平师傅。
”
年轻人的表情瞬间变了,睡意全无,眼神中闪过一丝慌乱,“我、我爷爷不在家。
”
“什么时候不在的?”林峻敏锐地捕捉到了他的不安。
“有、有一个多月了...”年轻人结结巴巴地说,“他说要出去散散心,然后就联系不上了。
”
苏雨晴温和地接话:“我们能进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