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1/3)
秦念这话莫名其妙,而武曌的沉默则让李世民若有所悟。
这武曌……
难道是介于大唐与赵匡胤之间的一朝?
李世民试图出言相问,果不其然为天幕所阻。
若真是如此……
想到秦念对汉高祖的态度,李世民虽有些怅然,但对武曌却并无恶感。
大秦之亡,亦不在于汉高祖。
………
李治愈发怀疑武曌的身份。
若非通过天幕的“开放历史话题”与“观众组”成员,李治确定话题轮到武曌之时,他应当也会在“观众”之列,他必然要想方设法询问此事。
倘若“观众”并不能看到天幕,李治无法确定武曌是谁——
那就只能尽诛武姓男丁。
【秦念:再往后,武举就并入科举,在郡试中有专属武举的名额。
达到武试要求后按文化成绩排名录取,不入郡学入军校。
】
【刘彻:军校?】
【秦念:专门为军队培养人才的学校,无需参加殿试,毕业后直接分配到军队。
】
各朝皆叹秦念之尚武。
但想到他面临的处境,也都能理解他为何如此。
【朱元璋:那些往届的国试考生,也能参加殿试?】
朱元璋有此问,是因为秦念的“国学”之说。
既然学生三十岁之前都在其中就读,且已是国学生,应无需参加下次国试。
【秦念:当然。
】
【朱元璋:那参与殿试的考生未免也太多了。
】
【秦念:当年通过国试的考生及国学学生可直接参与殿试;其余往年通过国试的考生,君王可提前以书信传题进行殿前试,合格方可参与殿试。
如此,参与殿试的人数可控。
】
朱元璋不想算,让老四算。
朱棣无奈。
不过其实不用算。
“国学学子数额可按每年招录人数调整,殿前试亦可由君王确定数额,人数的确可控,可多亦可少。
”
【朱棣:朕观你的科举制,考生皆可任老师——可是通过乡试即可赋税徭役皆免?】
在大明,通过院试的秀才及家中两名男丁可免除徭役。
但院试难度不低,每年新增的秀才有限,不似秦念这般欲开天下民智,乡试要求还极低。
朱棣想要知道更多细则。
【秦念:无论是老师,还是在学的学生,本人都不需要服徭役。
若名下无田地,就不必缴纳田赋;若有田地,可以转让给国家。
】
已有科举制、且举人秀才可免田赋的各朝都深感茫然。
啊?
若有田地,可以转让给国家?
这算什么话?!
【朱元璋:转让田地?考生名下不能有田地?】
【秦念:你什么理解能力?考生要不要当老师,要不要转让田地,都是考生自己的选择。
】
【朱棣:即便通过国试,亦不能免数百亩田赋及全家徭役?】
【秦念:有个朝代给举人免数百亩田地的田赋,后来这个朝代能收取赋税的耕地少了一半,你猜是哪个王朝这么自掘坟墓?】
【朱元璋:……】
看秦念的语气,朱元璋就知道秦念所说的“某朝”必然是大明!
贪官污吏都该杀,他重视科举才会循古制定下免田赋之权,结果换来的竟是一半耕田被隐匿?
现在看来,秦念之政才是更合适的选择。
考生若是家贫,就去就任老师,无需田地也无需缴纳田赋,可领取俸禄度日!
【秦念:至于免全家徭役,凭什么?免其个人徭役即可,免得其名下突然多出几十个子女。
】
【朱棣:受教。
】
朱棣亦认可秦念之言的同时,却又见暴论——
【秦念:朕连朝廷重臣家属的徭役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