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1/3)
【赵匡胤:何为三冗?】
【秦念:冗兵冗官冗费。
冗费中包含给异族各国纳贡的钱——这保护费只要不再变成大怂就用不着交。
】
其实冗费中的保护费占比极低。
但秦念不打算这点说出来,毕竟说出来就是给宋朝挽尊,这种尊严实在没必要挽救。
【赵匡胤:……】
异族、各国?
后世的大宋交保护费的对象还不仅一国?
秦念曾解释过保护费的含义:
“保护费,保的是他们不被攻打的费用,能收多高就收多高——无法治理的地方,可不代表不能派兵去摧毁。
”
大宋成了需要用保护费来乞求不被攻打的国家?
赵匡胤深吸了一口气。
真就是“大怂”。
【秦念:冗兵。
一在赵光义“制图授略,文臣监军”的治军理念下,宋朝军队战斗力低下,只能不断扩张军队。
】
【赵匡胤:……】
再次被提及的赵光义脸色苍白。
他知道自己在治军上的名声,或将比纸上谈兵的赵括还要难听。
大宋两朝皆是。
不,是看得到天幕的各朝皆如此。
【秦念:二在你的“守内虚外”。
禁军主力驻守京师,地方军队孱弱,却又需要在边境屯重兵来防御异族。
】
话是这么说,秦念也知道宋太祖的“守内虚外”是时代背景下的不得已。
以五代十国篡位的频繁程度,实在是不能指望武将的忠诚。
开封又没有山河屏障,就只能加强禁军以护中央。
【赵匡胤:秦皇有何建议?】
赵匡胤也知此事用不着解释,秦念必然知道原因。
若秦念能够给出好的建议,对他而言是件好事。
只希望别是建议迁都。
迁都不是不行,而是费时费力,必然耽误北伐进程。
在得知辽国萧绰是英主之后,他就愈发迫切想要尽快攻灭辽国,至少要拿回燕云十六州。
让德昭面对青史留名的萧绰,赵匡胤实在不放心。
【秦念:学刘彻。
】
【刘彻:?】
【赵匡胤:还请详言!】
不是迁都?
赵匡胤眼前一亮。
不愧是秦皇,总会有其特殊的处置之法!
【秦念:精兵不是养出来的,是打出来的。
你朝的禁军越往后越弱,面对异族甚至达到了闻鼓溃逃的地步。
】
【赵匡胤:朕此时的宋军是常胜之军。
】
看到“闻鼓溃逃”四个字,赵匡胤才明白秦念此前为何说雍熙惨败致使大宋转攻为守。
如此孱弱的禁军……还能叫做禁军?
不管如何,赵匡胤必须先为此时的宋军辩言,否则秦念此言将会使得士气低落。
【秦念:朕让你学刘彻,是指训练更多精骑主动袭扰辽国——宋辽之战的胜负最终还是得落在骑兵上,你朝现在的骑兵数量,少了。
】
赵匡胤统一中原时的对手是各种割据政权,兵力以步兵为主,骑兵数量明显不足。
《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宋太祖曾设封桩库,打算积蓄满“三五十万”就向辽国赎回燕云十六州。
——《王文正笔录》中记载的是“三五百万”。
如果不能赎回,就用这笔钱招募勇士,武力攻取。
秦念觉得萧太后肯定不会同意赎买,宋朝想要拿回燕云十六州,就只能武力攻打。
【赵匡胤:秦皇应知朕之顾虑。
】
赵匡胤的顾虑,就在于不敢把军队彻底交给某个武将。
汉武帝的帝国双璧若是出现在此时,那就是谋朝篡位的最大威胁。
这种需要长途奔袭的精骑,必然不可能经常换将。
不能换将,就有篡国之危。
【秦念:“袭扰”,没让你宋骑去封狼居胥。
就你大宋被燕山山脉封锁的现状,也不可能组织万骑去袭取辽国五京。
】
【秦念:千骑为营即可,目的就是练兵,各营之间可相互独立。
待到幽州之战,就得指望这些骑兵能够防住辽骑绕后。
】
高梁河之战赵光义输得那么惨,就是因为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