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2/3)
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此后开始给儒生授予官职。
刘邦也是真信了儒家的守天下之说。
如今却看到后世儒家竟是这般祸国虐民,且虐民还不自知,皇帝、百姓皆为其蒙蔽。
使无辜之人致残,这是桀纣之暴虐;以女子之残疾为“气节”,桀纣远不及也。
宋明儒生却以残疾为美,而当时的人也浑然不觉,最终酿成万万汉人为三十万异族奴役的惨痛后果——这时的儒家,居然浑不觉耻,降敌之后还加重汉女的残疾来假装自己守节。
这就是一群畜生!
【刘彻:抑黜百家、尊崇儒术,是朕做的最错误的事情。
】
如果不是朝中儒臣甚众,刘彻现在都想抑黜儒家,将儒生尽逐之。
没有治国的本事,却还要儒以侵法。
华夏竟孱弱到后世那般地步!
刘彻无法理解汉人怎能孱弱到这般地步。
哪怕是三百人拿着木棍,也应能杖杀披甲猛士。
结果却是三百三十多倍的汉人为异族奴役!
儒家治世,治出这么个结果?
【李世民:后世之惨状,朕见之倍感痛心。
唐朝儒生,当尽快修正谬误,勿要一错再错。
】
唐朝儒生皆下拜。
错至于此,他们怎敢不改?
此前他们对于各朝欲兴百家还颇有微词,如今却是再不敢奢求以儒为尊。
【朱元璋:朕必会再兴百家!朕为儒家所误多年,朕……朕真的不知道以儒治世竟会到这般地步……是朕之过!】
朱元璋有些语无伦次。
他自认为懂得治国,自认为不是“以德治国”的愚蠢之君。
此刻他才明白,他自认为的懂得治国,也是被儒家史书蒙蔽的结果。
宋朝亡于异族,其他全是其次,最大的过错分明就是儒家过于兴盛!
可他却以为宋朝亡于佞臣、贪官、污吏、流民……
这些佞臣贪官分明都是儒臣,而污吏流民是儒家治世的结果!
于是大明重蹈覆辙,同样亡于异族,甚至亡得更加难堪。
儒家却继续在异族治下“去乱存祀”——
朱明皇室的祭祀又何存?
【秦念:“凡我子孙,钦承朕命,无作聪明,乱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出自你的《皇明祖训》。
你既然敢要求后世以祖训治国,那么明朝的覆灭,你同样难辞其咎。
】
【朱元璋:请秦皇尽述朕的过错,朕必改之。
】
颓然过后,朱元璋迅速振作。
此刻他抛开了所有对秦念的偏见,也抛开登基之后养出的刚愎自用。
大明的未来太过惨烈,足以驱散朱元璋多年累积的昏聩。
朱棣暗自松了口气。
方才父皇失魂落魄的模样,实在让人心惊。
现在倒像是又见到了盛年之时的父皇。
………
秦念觉得理所应当。
大家都是打工人,朱元璋的扮演者不可能总用省略号应答。
省略号用得差不多了,就该表演幡然醒悟,再跟她打配合修改剧本。
果然,现在就步入正轨。
【秦念:你现在是哪一年?】
【朱元璋:洪武二十五年。
】
【秦念:先说依祖训治国的后果:你朝的亡国,是全方位的溃烂,不亡国不足以平民愤。
只是可惜起义军中没有刘邦这样能够整合各方势力的政治家,让异族入关捡了漏。
】
【朱元璋:……起义?】
朱元璋不由得浮现杀意。
果然,三十万异族不可能亡大明,必是流民作乱——
“不亡国不足以平民愤”。
朱元璋的杀意荡然无存。
他也曾是作乱的流民。
为何作乱——因为活不下去。
“全方位的溃烂”,这才是流民作乱的根本原因。
………
刘邦怔愣。
“让异族入关捡了漏”?
豺狼并非只会取用羊圈,还会“入主中原”。
若他当初未能建立大汉,面临的或许就是匈奴入关。
【秦念:至于起义的缘故——那就从你的《皇明祖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