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2/3)
这么大的缺口;二则开海输入的白银会逐年增加。
【秦念:在你表态将会停印大明宝钞的时候,你继续印钱也是印一堆废纸。
】
【朱元璋:……】
看着又下跌五名的民心,朱元璋竟是无言以对。
旧钞贬值程度远超新钞,就是因为旧钞兑换新钞受限。
如今他已经说出将会重铸铜钱,那么大明宝钞无论新旧,在此刻就已是近乎废纸。
事实上,他反而惊讶于民心居然只跌了五名。
洪武朝人数最多的农户,家中并无多少宝钞,他们往往是在不得不使用宝钞时才会兑换,为防贬值还会尽快花出去。
知道大明宝钞就是抢钱之后,他们不敢让陛下还债,也不愿再“借钱”给陛下。
废除宝钞、重铸铜钱,对于农户而言利大于弊。
比起很少使用宝钞的农户,官、军、匠、灶、商才是废钞受害者重灾区。
匠、灶和底层官吏军卒还好,虽然工食、盐本、月粮等都折钞或全给钞发放,但贫困的他们也是拿到宝钞就得用,家中也没多少存额。
若是以后不再折钞发放钱粮,对于他们来说求之不得。
家中积压宝钞最多的群体,是文武高官、卫所军官和民间商贩。
他们人数不够多,再怎么愤怒,也只能让皇帝的民心降低几个名次。
但这些人若是怨恨朝廷,也最容易动摇社稷。
【秦念:朕说过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你要是不还钱,你朝以后就别想再推行纸钞,商业也不可能追赶宋朝。
】
【朱元璋:请秦皇直言。
】
朱元璋已经意识到他最该信任的人其实是秦念——
都是皇帝,属于“同一阶级”,没有利益纠葛,民心居首也足以说明秦念的能力。
即便秦念喜欢用言语算计他人。
方才朱元璋只是解释大明缺铜就遭到算计:
让天下人都知道大明宝钞将会废除,哪怕他再印新钞,大明宝钞也已经成为废纸。
秦念说是给出对策,实则是逼他就范。
霸道至此,果然是“秦皇”。
遭到秦念的算计,朱元璋却罕见地没有发怒。
秦念的目的不在于利己,这种算计就算不上可憎。
至于欠债还钱——朱元璋已经想通了:
他就是没钱,倭岛的两亿两都不够用来还钱,更何况这两亿两还得开采百年。
秦念要是能想出还债的办法,大明就能重建国家信誉。
就算秦念不算计,朱元璋也会遵循她的对策。
【秦念:你朝从探矿到铸出铜币发行,还需要多久?】
【朱元璋:少则三年,多则五年。
】
【秦念:三年后你就可以发行加强防伪、五年迭代、全额换新、隔代作废、可兑换金银铜的二代大明宝钞。
一代已经跌了八成,旧钞跌得更多,那三年后就以半成计算。
只要看得清贯伯,就能在一年内以二十比一的比率换取二代宝钞。
】
【秦念:一代宝钞已经发行近二十年,防伪措施低劣,逾期未兑换将会作废。
】
半成。
原本心如死灰的民间商贩喜极而泣。
这半成不仅是指可在三年后兑换二代宝钞,更是指他们手中的大明宝钞不再是废纸,而是可以继续流通!
旧钞本就只值二十文,半成那可是五十文,不亏反赚!
心生怨恨的文武高官、卫所军官,也在此刻怨恨顿消。
他们清楚新钞到手就已经贬值八成,留在手中越久价值越低。
三年后可兑换新的大明宝钞的承诺,反倒是将他们随时贬值的存款变成了三年内可以继续流通,三年后保底保值半成。
这果然是还债!
………
桑弘羊看着后世明帝再度上升的民心,不得不感慨后世秦皇对民心的把控。
先是以“停印大明宝钞”、“废纸”让百姓惶恐——只是桑弘羊并不明白为何废除大明宝钞,明帝的民心却只降了几个名次。
再是一句“半成”将本该作废的“废纸”再启用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