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1/3)
【朱元璋:原来如此。
】
朱元璋猜测应会有沿海官员在此次国债免罪中,上报与倭寇勾结的罪行。
“就算是十恶不赦之罪,也可免罪。
”
秦念这句话,原来是意在于此。
【秦念:解除海禁,沿海加强海防,兴建海军护航商队,放开民间贸易甚至对倭贸易,可抑制倭患;要想彻底根治,就得平定倭国。
】
洪武初年明太祖禁海可以说是时势所迫。
内部没完成集权,外部大患是蒙元,不能在沿海再开一条战线。
这时面对“方张既降灭,诸贼,强豪者悉航海纠岛倭入寇,以故洪武中,倭数掠海上”,禁海是最低成本的应对方式。
但洪武二十五年,内部已经集权,残元内部分裂割据,北方的威胁已然可控。
与倭寇勾结的方张“诸逋贼壮者老,老者死,以故旁海郡县稍得休息”,这时继续禁海就完全没有必要。
秦念确定开海能抑制倭患,是因为隆庆开海。
这次开海虽然限制重重,只开放福建月港,商人需要申请数量有限且限制重重的“船引”,但还是降低了走私的利润。
加上重建海防与戚继光、俞大猷等名将的反击,以及倭国丰臣政权的统一,这才缓解倭患。
秦念断言要根治倭患就得平定倭国,也是因为丰臣政权的统一。
万历年间丰臣秀吉侵略朝鲜,妄言“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于明,使其四百州尽化我俗”。
这就是万历三大征之一的朝鲜之役,这场战争的结束是因为丰臣秀吉的病逝:
“幸平秀吉于戊戍七月病故,贼众撒回。
然中国调兵转漕,费至百万,而朝鲜亦残破,非故物矣。
”
倭国不平,倭患不止——最大的一次倭患,是近代史。
秦念之前已经把季风相关的内容发到群里,明朝平倭最大的难度在于明军不擅长海战。
兴建海军护航,就能在实战中提升海战能力,为日后平倭做准备。
………
在得知倭国的银矿时,朱元璋就决定必会伐取倭国。
秦念提议放开对倭贸易……
倭国知道“天幕”之说,是否会早做准备?
即便不放开贸易,倭寇屡侵海疆,倭国迟早也会得知天幕之事。
朱元璋极擅军事,立即想出对策:
既然异族与叛国之人都看不到天幕,那他就可以安排商人混淆视听。
或咬定天幕不存在、或编造倭国必亡、或挑拨离间。
只要倭人无法确定天幕的真假,就必然会贪图通商带来的利益。
开放与倭通商也好。
如此便可探知其军政防务,以待来日伐取倭国,彻底平定倭患。
秦念要求放开对倭通商,正是在提醒他派商人探知军情!
【朱元璋:谢秦皇之策!】
【秦念:最后再提一下你朝的户籍政策:将百姓锁死在各个户籍甚至各个职业,世代难以脱籍,你觉得合适吗?】
明朝的户籍总体分民、军、匠三大类。
三大类治下还分出八十多种职业,不仅大类难以脱籍,就连大类下的子目也不能互换。
祖上是裁缝,那么世世代代都得当裁缝,甚至不能转铁匠。
想要脱籍基本就只有科举入仕一条路。
也存在军户靠军功脱籍、匠户靠技术脱籍等特例,但数量少到可以忽略不计。
而科举只有考到进士才能本人脱籍,三年一次机会,每次约三百人。
官职七品以上,才有可能让家属随迁为民籍——这也说明户籍制度看似三大类都是良籍,实际上军籍与匠籍就是不如民籍。
这种世世代代的阶层固化,好处是治理成本低,坏处是极大遏制科技与经济发展。
【朱元璋:朕本以为如此便能野无旷夫……朕当如何改进户籍制度?】
朱元璋下意识为自己辩解,话刚出口就想起大明是怎么亡的。
于是放弃询问户籍制度存在哪些问题,转为询问如何改进。
大明的户籍制度并没能阻止流民……农民起义。
百姓活不下去,才会起义。
【秦念:你朝的户籍政策需与赋税制度一同更改,到时候再说。
】
朱元璋的回答,秦念早有预料。
这位同事扮演的朱元璋在得知朱明皇室在后世的惨状之后,就没怎么跟她抬过杠。
最多就是为自己辩解两句,解释时还相当不自信。
秦念理解同事的扮演逻辑:
明太祖于《皇明祖训》中对宗室的过度纵容,足以表明他极为重视子孙后代。
得知后代在祖训治国下惨遭屠戮,朱元璋就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治国能力有问题,只能求助于后世秦皇。
就像大明宝钞话题,朱元璋全程就没反对还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