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1/3)
【朱元璋:朕没有制定太医世袭之制。
医生除了世代承袭替补外,亦可于天下寻访,皆由太医院堂上官考核,合格方可录用为太医。
】
看到世袭一词,朱元璋就知道秦念又要提自己的过错。
但他真没有定太医世袭之制。
太医的能力攸关皇帝的性命,朱元璋当然不会如此草率。
【秦念:也就是说考生大多是太医子弟,以及民间的世袭医户。
你怎么就确定医户之后擅长医术而不是打铁,铁匠之后就擅长打铁而不是医术?】
明太祖要求户籍世袭,并非是他不懂民情,相反是他太懂民情,他清楚民间的匠户是以家族传承为主,师徒传承为辅。
既然师徒传承大多只出现在没有家族传人的情况下,那他就直接改成户籍世袭制度。
明太祖或许还认为这种世袭制能使医匠不必分心其他事务,就可以在本职技术上精益求精。
但这种做法的致命缺陷,在于完全忽略个体天赋的差异。
有的人就是天生不适合学医,户籍制度下他却只能学医,成为庸医后还得教导下一代行医。
而有的人天生适合学医,放在以往可以借助师徒传承进入医道,成为一代名医。
而在户籍制度下,这种人却根本没有学医的机会。
此消彼长之下,就可以想见明朝的医生水平必然不断下降。
【朱元璋:……】
对于这个问题,朱元璋无法回答。
他不能说医户之后大多善医术,铁匠之后大多善打铁。
只要择其善者而录之,太医院必然不会录取医术水平低下的太医。
因为秦念现在是在说大明皇帝多早逝。
倘若明帝的早逝真跟太医的医术有关,那就是他的设想又出了问题。
【秦念:考官是太医,考生中多为太医之后。
换作你是考官,你是优先录取自己及同僚的子弟,还是录取民间医户?你会不会跟同僚抱团排挤走医术高明的太医,以防自己是庸医的事实被揭露出来?】
明朝的太医当然不是世袭,但胜似世袭。
比如李时珍就是在治好楚王世子后,被楚王举荐给朝廷,被授予太医院判的职务。
结果当了一年太医就告归。
当然,这并不能证明他是被排挤走的。
秦念这段话也不是使用陈述句,而是用疑问句说出明朝太医选拔制度的漏洞。
【朱元璋:他们敢!】
朱元璋大怒。
太医的能力关乎皇帝性命,怎么会有人敢冒着诛九族的风险录用庸医?
【秦念:朱棣之后,寿命最长的明帝就是那个不肖子孙。
或许正是因为他自学医术能给自己治病,才得以长寿。
而这个不肖子孙之所以自学医术,应该是因为前三任皇帝都死于太医院的庸医。
】
关于嘉靖皇帝是否自学医术才得以长寿、以及他为什么要自学医术,都属于秦念的猜测。
所以她谨慎地使用“或许”“应该”等推测词汇。
不过嘉靖懂医术那是肯定的:
《明世宗实录》记载“上亲检方书,制为济疫小饮子方,颁下所司遵用济民,仍用礼部刊行”。
至于嘉靖皇帝为百姓治疗疫病时,为什么不去问太医院要药方,而是自己查阅医书。
秦念只能想到两种解释:一是嘉靖过于自信,觉得自己比太医们都强;二是嘉靖不信任太医的医术。
这两种解释都指向嘉靖觉得太医的医术还不如他自学成才。
【刘彻:三任?】
明朝之事距离大汉甚远,但这不是刘彻不去落井下石的原因。
像朱元璋让三品官员穷到卖女儿,刘彻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