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3/3)
秦念面对的竟是这样的敌国。
【秦念:所以这个国家也被称之为:日不落帝国。
】
【刘彻:!!!】
刘彻有了全新的目标!
与他有着同样目标的皇帝不少。
【秦念:朱棣,知道你的“永乐大帝”之称是由何而来吗?】
【朱棣:……不知。
】
此前秦念每次提及这个称号,都是在讥讽于他,以至于朱棣看到这四个字就提心吊胆。
但他知道这次应当不是讥讽。
两个时辰快到了。
【秦念:主要有两大原因:一在五征漠北、收复安南;二在《永乐大典》。
】
【朱棣:原来是《永乐大典》!】
永乐元年,朱棣命解缙等人修书,“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修辑一书,毋厌浩繁”。
永乐二年修成《文献大成》时,朱棣审阅后发现收录的内容不完备。
于是命姚广孝、刘季篪、解缙等人重修,让礼部选拔朝野内外官员以及学识渊博的人纂修,又选拔国子监以及郡县学中擅长书写的生员抄写,直到永乐五年才修成。
朱棣将其命名为《永乐大典》,也清楚地知晓这将是他在文治上的极大功绩。
如今在秦念口中说出,他怎能不为之欣喜?
【秦念:《明会要》记载:“至是书成,凡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一万一千九十五册。
”这本书集天下古今事物于其中,堪称鸿篇巨制。
】
【朱棣:正是如此!】
朱棣对此相当自傲。
《永乐大典》成书之后,古今各种事务就不再是散落众多书卷之中难以检阅。
甚至这百家之书也有利于大明重振百家。
【秦念:可惜了,朕未能一睹此书全貌。
】
【朱棣:……为何?】
以朱棣的聪慧,秦念这话一出,他自是猜到应是《永乐大典》散佚。
【秦念:历经多次火灾与战乱,到朕的手上,就只剩下九千余册。
】
这是采用乾隆年间的清点数据。
如果是算到现代,全球就只剩几百册。
秦念本该把数据说得越少越好,来刺激剧本中的朱棣多备份《永乐大典》的副本,以及干掉异族防止战乱。
但代入感太强,秦念希望自己剧本里的华夏也能少些遗憾。
【秦念:你应该多刊印些副本,这些是华夏的文化瑰宝,佚失一册朕都倍感痛心。
】
【朱棣:朕必将尽力而为。
】
朱棣不是没想过要刊刻,但其中工费浩繁,难以实现。
但秦念早就在唐太宗话题说出造纸术与印刷术的改良之法。
大明若是能富如唐宋,刊刻之事必然可以提上日程。
这是他的功绩,朱棣当然上心。
………
朱元璋眯了下眼。
既然有《永乐大典》,就可以有《洪武大典》。
甚至可以让朱棣这个不孝子来编订。
而其他各朝看到集百家之书被视作极大功绩,也皆是极为意动。
这种文治之功相对于武功耗费更小,却同样能享誉后世!
【秦念:朱高炽,朱瞻基,把建文和永乐年间所有的天灾都报一遍。
】
至于为什么不是从永乐十九年开始,那当然是因为朱元璋和朱允炆时期各自存在一个朱棣。
既然朱允炆时期的历史话题已经开放,那当然是从建文元年开始报天灾情况。
【系统:今日话题已关闭,全员禁言。
】
全员禁言之后,天幕上就从第一个话题开始呈现。
朱瞻基试图平静地观看每一个话题,但总会被惊得失态。
当看到秦念居然是女帝时,朱瞻基目瞪口呆。
等到看秦念是如何指责太祖皇帝,朱瞻基更是胆战心惊。
不知过了多久,他才缓过神来。
当效仿太祖、太宗皇帝,依秦皇之言尽快修改国策!
【甲方:明日话题:汉光武帝刘秀。
】
【甲方:请提前做好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