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2/3)
问。
因为他意识到自己若是传位给幼帝,则必然安排数名重臣辅佐幼帝,相互制衡。
但他已经从秦念之言推测出结局:
桑弘羊谋反,霍光独揽大权。
刘弗陵未如刘衎这般被弑,是无子而病逝。
此后霍光扶持刘病已即位,而不是择两岁幼子。
这是因为霍光忠于汉室,并非他不能行王莽之事。
皇位传承之间,居然有如此危局?
【刘邦:太后何在?】
刘邦眉头紧皱。
宗室因推恩令被削弱,那就只剩下外戚能制衡王莽。
此时外戚何在?
【秦念:刘衎之母及其家族被王莽封在中山国,禁止回到京师。
而此时主政的太皇太后王政君是王莽的姑母。
】
【刘邦:故而是外戚篡汉?】
【秦念:你要这么理解也行。
其实王政君本人不想篡汉,但她夺权却厌政,将权力下放给王莽,还因为过于愚蠢而被王莽骗得团团转。
】
王政君不想篡汉,因为她本就是有实权的太皇太后。
王莽篡汉后,她就成了只能表演行为艺术的虚名太后。
翻看《汉书》,满眼都是王莽以相当拙劣的借口求权。
大致流程是:亲信找理由请求王政君给王莽封赏—王莽推辞—王政君被王莽感动,给出封赏。
这个流程走到给王莽封安汉公、加九锡,王政君都没发现哪里不对。
直到王莽要当摄皇帝,王政君才“不以为可,力不能禁”——觉得不可以,但这个时候已经无法阻止。
最终只能在王莽即位索要传国玉玺时,将传国玺“投之地以授舜”以示反抗。
后来王莽“奉上皇太后玺绂”,让王政君成为新朝的皇太后,她也没拒绝。
她只是反对王莽拆了她丈夫汉元帝刘奭的孝元庙,“令其官属黑貂,至汉家正腊日,独与其左右相对饮酒食”作为抗议。
而王莽篡汉的最大倚仗,就是“知太后厌政”。
厌政的实权太后,和厌政的昏君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王政君要是完全厌政也就罢了,但汉哀帝刘欣死后,是王政君抢夺刘欣交给董贤的玺绶,立九岁的平帝刘衎为帝,将政务交给王莽。
刘衎之母分明是太后,王政君却任由皇帝的倚仗被隔离在京师之外,分明也是为了独揽大权。
夺权却厌政,秦念最厌恶这种掌权者。
【刘邦:……】
刘邦思绪极乱。
他本以为问题出在外戚,可秦念此言分明是将问题归咎于太后无能。
刘邦看向谋臣,却见张良、萧何、陈平等人都望着天幕,似乎什么都没有察觉。
“唉……”
刘邦没有为难他们。
他寿数无多,刘恒即位之后亲政之前,都会是皇后治理国政。
谋臣又怎敢置喙太后干政之事?
外戚、权臣……
此时刘邦又想到霍光。
辅佐刘弗陵刘询的霍光算外戚还是权臣?
【秦念:刘秀,你以吕后危及社稷为由将她移出高庙——说实话挺可笑的,这是你执政生涯中最大的笑话。
】
【刘邦:糊涂!】
刘邦当然得骂刘秀。
秦念曾说“若无吕后治政,你朝或许早就亡了”,可见吕后于大汉有功。
就算吕后有夺权之举,可刘秀之前的诸汉帝都未将吕后“移出高庙”,刘秀一个几百年后的汉帝又何故如此?
王政君是有大错,但以此迁怒吕后,此后汉室的太后又如何肯为大汉尽心?
【刘秀:我尚未行此事……此后也不会如此。
刘阳刘炟,你等当移吕太后归高庙!】
知道两个时期的吕后都在看着天幕,刘秀顿觉头疼。
此事为吕后所知,危及的是他的先祖文帝!
至于这一举动被后世视作笑话,刘秀也是脸上发烫。
他知其缘由——
后世并不在乎夺权的手段,也不在乎吕后违背高祖“非刘氏不王”的约定。
吕后在任期间,“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
刑罚罕用,罪人是希。
民务稼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