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永乐第一武将(2/3)
大钟浇筑工程,相当于现在的卫星发射。
现在这么大的铸件,一般的工厂一样做不出来。
九族的压力顶着,再难做,工匠也得做啊。
哈哈哈,也可能是十族。
经典的背后是无数劳动人民的血汗。
天安门,紫禁城,永乐大钟千古鸣……】
“诶,这天幕说的话,好生奇怪?”
“我早看出来了,这天幕说的话是后世之人说的。
”
“你的意思是,我们现在在跟后世之人对话?”
“可以这么说吧,只是后世的人不知道而已。
”
……
百姓们看了这么久,也回过味来了,这天幕是神迹,但上面出现的画面很有可能是后世子孙做的。
这也太神奇了。
现在他们还在种地,以后的后世子孙已经可以把画面投放到眼前了。
小朱棣看着朱元璋笑呵呵的让朱标把永乐大钟也给安排上,有些郁闷,又有些得意,哼,这可都是他脑瓜子的好主意。
他永乐大帝能力强,脑子好使,还怕以后做不出更大的功绩?
想通后,也积极的为大哥出主意,毕竟那天幕只是把成品放出来了而已,怎么做还得他们去摸索。
自己肯定最懂自己,他的一些想法或许有用。
各朝代的皇帝,虽然眼馋永乐大钟,但也不是什么都抄,直接换了个方式,做个大碑,或是浇筑青铜鼎,只要能向将士们展现帝王对牺牲将士惋惜和敬畏之情就可。
{公元1405年,一位来自中国的和平使者,他高扬着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的旗帜,由海洋向世界伸出了友好的臂膀,史称郑和下西洋。
一个充满雄心的皇帝,一个国力鼎盛的时代,意味着一系列不朽事业的开始。
}
{从公元1405年,朱棣派郑和率领近三万人,两百多艘船只下西洋开始,永乐时期郑和一共六次下西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郑和下西洋一共有七次,最后一次发生在明宣宗朱瞻基时期,远航总历时二十八年,航程万余里,历经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郑和船队带来了一个,遥远的东方古国的文明、礼仪和各种高贵的礼物,让世界知道了这个伟大的国家叫中国,也因此而改变了世界的历史。
郑和下西洋也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
}
【中国古代史上最壮观的航海行。
听说郑和下西洋的主要任务是去找建文帝的下落。
哈哈,扛着找建文帝的旗号卖东西,沿途国家不能收税。
我都好奇怎么知道路的,没导航咋回来的?
贴着海岸线走啊,还有指南针,船队上岸补给食物也可以问原住民。
明朝几乎站在了近代化的入口,却始终无法向前迈进一步。
可惜,被清朝落后的文明给拉回去了。
】
“这个什么清朝,到底有没有做些好事,怎么老是拖后腿?”
“天幕的意思是,如果没有这个清朝,我们的后代会过得更好,也能实现天幕投放画面这种神迹吗?”
“希望我们的皇帝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