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雨夜弃厂:石墨烯纤维裹尸的致命疑点(1/3)
青城的雨下了整整三天。
铅灰色的云层压得极低,把城西那片废弃农机厂的铁皮屋顶压出沉闷的嗡鸣。
林砚的黑色风衣下摆沾着泥点,踩过积水潭时,溅起的水花混着铁锈味扑面而来——这味道她太熟悉,是长期闲置的金属构件在雨水里氧化的气息,可今天,这气息里还掺了点别的东西,一缕若有若无的、带着甜腥的血腥味。
“林老师,小心脚下。
”前面带路的年轻警员小赵举着强光手电,光柱在布满碎石的地面上扫过,“尸体在厂房最里面,痕检科的人已经到了,正在做初步勘查。
”
农机厂的厂房是上世纪的老建筑,高大的钢木桁架上挂着锈迹斑斑的传送带,有些地方的铁皮屋顶已经塌了,雨水顺着破洞灌进来,在地面积成一个个浑浊的水洼。
林砚的手电光掠过墙面,斑驳的墙皮上还留着“安全生产”的红色标语,只是字迹早已褪色,边角卷翘得像干涸的血块。
越往里走,那股血腥味就越浓。
到了厂房深处,一道黄色的警戒线拦住了去路。
痕检科的老王正蹲在地上,戴着双层手套的手捏着镊子,小心翼翼地夹起一缕黑色纤维。
看到林砚过来,他抬头示意,声音里带着几分凝重:“你来的正好,看看这东西。
”
林砚跨过警戒线,蹲在老王身边。
地面上,一块黑色的纤维布平铺在积水里,布面紧绷,隐约能看出下面裹着一个人形轮廓。
纤维布的材质很特殊,用手电光侧着照过去,能看到布面上泛着极淡的金属光泽,边缘有整齐的切割痕迹,不像是自然破损,更像是用专业工具裁剪过。
“初步判断是石墨烯复合纤维。
”老王把镊子上的纤维凑到林砚面前,“密度极高,防水性强,而且...你看这里。
”他用镊子拨开纤维布的一角,露出下面露出的一小块皮肤——苍白,没有血色,手腕的位置,有一个淡红色的印记,形状规整,是个六芒星。
林砚的呼吸顿了一下。
她的指尖下意识地摸向风衣内袋,那里放着一个黑色皮质笔记本,第37页画着一个一模一样的六芒星,旁边写着“苏晴,仁心医院护士,五年前失踪,尸体未寻获”。
五年前那起悬案,受害者苏晴的同事曾提到,苏晴失踪前几天,手腕上突然多了个“奇怪的星星印记”,当时警方以为是纹身,没太在意,直到今天看到这个印记,林砚才意识到,那根本不是纹身,而是某种标记。
“死者身份确认了吗?”林砚的声音很轻,目光却没离开那个六芒星印记——印记的边缘很清晰,颜色均匀,不像是用染料画的,更像是某种药物作用下形成的皮肤反应。
“还没。
”小赵递过来一份初步勘查记录,“尸体被裹在纤维布里,没有携带任何身份证件,面部有不同程度的腐败,不过从体型和骨骼特征来看,应该是女性,年龄在25到30岁之间。
我们已经通知法医了,估计半小时内到。
”
林砚站起身,手电光在纤维布周围扫过。
厂房深处很空旷,除了几个废弃的农机零件,几乎没有其他杂物。
地面的积水很浑浊,但在纤维布旁边的水洼里,她发现了一点异常——水面上漂浮着几缕极细的银色丝线,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
“老王,把那个取样。
”林砚指着银色丝线,“还有,纤维布的切割边缘,也取样做个红外光谱分析,看看有没有金属残留。
”
老王点头,立刻拿出证物袋开始取样。
林砚则走到厂房的墙边,手电光顺着墙面一点点往上移——她在找监控摄像头,哪怕是废弃工厂,也可能有周边商户或居民装的私人监控。
可找了一圈,别说监控了,就连窗户都被木板钉死了,只有屋顶的破洞能透进一点微弱的天光。
“这地方太偏了,周围三公里内都没有住户,只有几个倒闭的小作坊。
”小赵看出了她的心思,补充道,“我们查了附近的交通监控,最近的一个摄像头在国道上,距离这里有两公里,估计拍不到什么有用的线索。
”
林砚没说话,又走回纤维布旁,蹲下身仔细观察。
石墨烯纤维布的面积很大,把尸体裹得严严实实,只在头部和脚部的位置留了一点缝隙。
她注意到,纤维布的角落有一个很淡的压印,像是某种标识,但被雨水泡得有些模糊,看不太清。
“能不能把纤维布小心地掀开一点?”林砚问老王,“我想看看死者的手部情况。
”
老王犹豫了一下:“法医还没来,现在动尸体会不会破坏现场?”
“只掀到手部的位置,动作轻一点。
”林砚的语气很坚定,“如果死者的手部有抵抗伤,或者残留了什么东西,对侧写凶手很重要。
”
老王没再反对,和另一个痕检员一起,小心翼翼地用镊子挑起纤维布的边缘,一点点往上掀。
雨水顺着纤维布的缝隙往下滴,落在地面上,发出“嘀嗒”的轻响,在空旷的厂房里显得格外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