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天工计划(1/3)
南海沿岸·东协联合军事与战略指挥中心
指挥中心的会议厅里弥漫着微弱的冷气和金属味。
环形桌中央是一块浮雕的东协全域立体地图,墙上的巨幕此刻正播放来自联合科研院的最新试验视频——一块帝国骑兵肩甲在液压机下承受着惊人的压力曲线,金属表面略微发出低沉的哀鸣,却依旧纹丝不动。
材料学主任陈列民的声音通过视频会议扬声器传来,带着科学家的笃定与抑制不住的兴奋:
“根据显微结构与成分分析,这种金属,虽然大部分是我们熟悉的钢铁,但是它的的强度-重量比接近现代合金,同时具有出色的韧性与耐热性。
其晶粒排列与我们已知的冶炼工艺完全不同,怀疑是经过多阶段、多材质复合处理——或者使用了我们完全未知的天然矿源。
”
还没等众人消化完第一份数据,程志诚少将便示意操作员切换画面。
会议厅的灯光调得更暗,巨幕亮起第二段视频——来自特殊武器试验场的魔导炮试射。
蓝白色的能量束在画面中迸射,每一次发射,屏幕边缘的传感器读数都会暴涨,热效应曲线上的红线几乎直冲图表顶端。
那是一种不同于火药爆炸的冲击感,像空气本身被瞬间切割。
联合科研院试验主管的声音在静谧的会议厅里回荡:
“这是帝国军部署的重型火炮,虽然单发杀伤力不及我们现役的155毫米榴弹炮,但它的能量运用方式完全未知,且配备了一种晶石状的能量源。
从表现看,更接近某种定向能武器。
”
屏幕播放到慢动作回放——靶标钢板在蓝白光束中被瞬间击穿,冲击波推起的烟尘在高帧画面里如慢慢绽放的花瓣。
程志诚坐在主位,双肘撑在桌面,指尖轻扣文件的边角,视线在巨幕与在座代表间来回切换。
灯光映在他军衔上的银星,微微闪动。
播放完毕后,程志诚缓缓合上文件,目光掠过内务部、军方、经济委员会、以及各个地区的代表们——每一张面孔都带着各自的心思。
“诸位,这份报告意味着——在门的另一边,我们可能掌握比粮食更重要的战略资源。
”
短暂的沉默随之而来,只有空调的低鸣声充斥着空间。
武器装备总监林绍辉第一个开口,声音沉稳:“这门炮在射程、精度和热效应上的表现,已经远超任何冷兵器文明的理论上限。
即便我们用现代合金护甲去挡,也要付出巨大的重量代价才能确保生存。
更何况——它似乎不依赖传统弹药补给。
”
经济委员会代表推了推眼镜,眼神闪烁着另一种光:“这种能量释放方式……若能逆向工程,民用潜力极大——高能切割、深海采矿、轨道工程,乃至大型太空构件的焊接。
唯一的问题,是能否建立完整的能量晶石供应链。
”
内政部长清了清嗓子,语气难掩兴奋:“金属与木材的产量若可控,我们能制造更轻、更坚固的装甲与结构件,甚至推高整个工业体系的天花板。
”
林绍辉直接翻到演算表的某一页,指尖点在数据线上:“如果用这种金属,配合我们的冶炼工艺与复合装甲技术,重量可减少三分之一而防护力翻倍。
”
“舰船和航空器的结构件更能减重数十吨——这意味着航程、载荷和机动性能全面提升。
而若与能源技术结合,空军和海军的战术空间将被彻底改写。
”
坐在婆罗洲席位的代表开口:“不只是军事。
这种材料一旦掌握工艺,民用市场会爆发式增长,高铁、桥梁、能源管道——”
南洋城邦的陈伟康博士接过话题:“更重要的是,这种能量晶石及其释放方式。
我们从未在地球上见过类似的现象。
如果能解构它,我们或许能直接跨越现有能源技术的几十年发展周期。
”
“各位。
”
程志诚用指关节轻轻敲了敲桌面,打断了各位代表兴高采烈的讨论。
“由樱花岛年轻的首相提出、各位拍板决定的神农计划已经在执行,解决的是我们的短期粮荒。
”
“而这个——将是长期战略优势。
”
程志诚闭上眼,像是在权衡:“从这一刻起,神农计划保证我们活下去,天工计划让我们赢下去。
”
内务部长点头:“我建议将其列为与‘神农计划’并列的最高级别项目,代号——天工计划。
”
会议桌周围短暂的静默后,低声交谈如暗潮涌动。
来自湄公河流域的代表在心里盘算着如何调动本地最熟练的工程师;南海沿岸港口区的代表已在考虑,如何争取成为天工计划物资与样本的主要中转站;而婆罗洲的技术顾问们则在暗暗讨论,与本地高校和科研院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