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盛世的“败家子”(3/3)
片。
这主要原因,还得归到乾隆身上。
他自己奢侈享乐,下面的官员自然有样学样,觉得皇帝都这样,我们干嘛不跟着享受享受。
那些地方官员,为了讨好乾隆,每次乾隆下江南,或者遇到啥庆典,都像疯了一样使劲儿搜刮民脂民膏,把老百姓的血汗钱都给榨干了。
他们给乾隆送各种珍贵的礼物,什么奇珍异宝、古玩字画,只要是能想到的好东西,都往乾隆那儿送。
送完礼后,他们为了把送出去的钱捞回来,就变本加厉地剥削老百姓。
老百姓被压榨得苦不堪言,日子过得是水深火热。
有的老百姓家里本来就穷,被官员这么一搜刮,连饭都吃不上了,只能出去乞讨。
可这些官员却不管老百姓的死活,依旧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
而且,乾隆后期,对官员的贪污腐败现象,那是越来越纵容。
只要官员能把表面功夫做好,把他伺候舒服了,就算有点贪污行为,他也不怎么追究。
这就导致官场风气越来越坏,贪污受贿成了家常便饭,卖官鬻爵更是公开的秘密。
整个大清官场,就像一个大泥潭,那些本来正直的官员,进去了也很难保持清白,要么同流合污,要么被排挤出去。
比如说,有个地方官,为了给自己捞政绩,虚报当地的粮食产量,说老百姓都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家家户户都有吃不完的粮食。
乾隆听了很高兴,觉得自己治理有方,还给他升官。
可实际上,当地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好多人都逃荒去了,路上到处都是饿得皮包骨头的灾民。
这种欺上瞒下的事儿,在乾隆朝那是屡见不鲜,可乾隆却被这些虚假的繁荣景象给蒙骗了,还以为自己统治下的大清一片太平盛世呢。
他每天听着官员们的阿谀奉承,根本不知道下面的老百姓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还沉浸在自己的幻想里,觉得自己是个伟大的皇帝,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却不知道大清已经千疮百孔,摇摇欲坠了。
七、闭关锁国:自绝于世界的“鸵鸟政策”
乾隆在位的时候,世界形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西方各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就像开了挂一样。
各种新发明、新技术层出不穷,工厂里机器轰鸣,火车在铁轨上飞驰,轮船在大海上乘风破浪。
可乾隆却像只鸵鸟一样,把头埋进沙子里,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面的世界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觉得大清地大物博,啥都不缺,不需要和外国进行贸易往来。
在他眼里,外国都是些蛮夷之地,那些外国人都是没开化的野蛮人。
他还把外国来的使者,都当成是来朝贡的藩属国使臣,根本不把人家放在眼里,觉得人家是来求着大清赏口饭吃的。
英国派使者马戛尔尼来和大清谈通商的事儿,带来了好多先进的科技产品,像望远镜、蒸汽机这些,都是当时西方工业文明的结晶,代表着科技的巨大进步。
马戛尔尼满心期待,想着能与大清建立良好的贸易关系,打开这个庞大市场的大门。
可乾隆呢,对这些东西根本不感兴趣,瞥一眼那些新奇的玩意儿,就轻蔑地说这些都是“奇技淫巧”,没啥实际用处。
在他心中,大清的传统农耕文明才是正道,这些西方的“怪东西”不过是些供人玩乐的小把戏。
他把英国使者当成普通的进贡者,按照惯例,要求人家行三跪九叩的大礼。
马戛尔尼代表的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有着自己的外交礼仪和尊严,哪肯轻易行此大礼,双方就这么僵持着。
乾隆压根没意识到,这次会面本是大清了解世界、融入世界发展潮流的绝佳机会,却因为他的傲慢与无知,白白错过。
他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里,自认为大清无所不有,无需与外夷互通有无。
最后,通商的事儿没谈成,乾隆还洋洋洒洒写了封信给英国国王,信中傲慢地宣称“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这话就像一道坚固的屏障,把大清与世界隔绝开来。
这闭关锁国政策,就像给大清套上了一个沉重的枷锁,又似一道无形的紧箍咒,限制了大清的发展。
西方各国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飞速前进,政治、经济、科技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突破,而大清却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固步自封,依旧沿着传统的老路缓慢前行。
慢慢地,差距越来越大,等到后来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大门的时候,乾隆的子孙们才惊恐地发现,自己与世界的差距已经大到难以跨越,而这一切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乾隆时期的闭关锁国。
此时再后悔,却早已来不及,只能眼睁睁看着曾经辉煌的大清帝国在列强的侵略下摇摇欲坠。
八、身后的“遗产”:盛世的崩塌
乾隆在位六十年,把老爹雍正留下的家底折腾得七七八八,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一个表面风光,内里却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他在位时,凭借着祖宗积累的财富和前期的一些举措,大清看似繁荣昌盛,可实际上,各种问题已经在悄然滋生,犹如冰山之下的暗礁,随时可能让这艘庞大的帝国之船触礁沉没。
他一死,嘉庆皇帝上台,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第一件事儿就是拿和珅开刀,抄了和珅的家。
这一抄家,那可真是抄出了个天文数字,和珅的财富多得让人瞠目结舌,这便是民间流传的“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和珅的巨额财产暂时缓解了一下嘉庆时期的财政危机,可这不过是饮鸩止渴,大清的衰败已经如同滚滚洪流,势不可挡。
乾隆时期积累下来的各种问题,就像一颗颗定时炸弹,在嘉庆及以后的时代陆续爆炸。
官场腐败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官员们只想着中饱私囊,无心治理地方,百姓生活愈发困苦,民不聊生,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闭关锁国使得大清与世界脱轨,面对西方列强的先进武器和侵略野心,毫无还手之力。
曾经的“乾隆盛世”,就像一个美丽的泡沫,在历史的微风中轻轻一触,便“砰”的一声,彻底破灭。
回顾乾隆的一生,他就像一个肆意挥霍的败家子,拿着祖宗留下的丰厚遗产,尽情地享受和折腾。
在位时,他陶醉于自己营造的虚假繁荣中,却对国家潜在的危机视而不见。
野史中那些对他的记载,虽不乏荒诞夸张之处,但也从侧面反映出他一生的任性与荒唐。
乾隆的故事,宛如一记沉重的警钟,时刻提醒着后人,无论国家多么强大,家底多么丰厚,若不能居安思危,理性经营,一味地贪图享乐、固步自封,终究难逃衰败的命运,留给后人的,只有无尽的叹息与深刻的教训。
喜欢闲话清史请大家收藏:()闲话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