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倒霉催的“苦命天子”(3/3)
,咸丰和他的大臣们可谓绞尽脑汁,想出了一堆“奇思妙想”,但大多都成了笑话。
大臣们提议卖官鬻爵,美其名曰“捐纳制度”。
只要你有钱,就能买个官当当。
一时间,什么阿猫阿狗都来买官。
有个土财主,大字不识几个,花了一大笔钱买了个知县。
到任之后,连公文都看不懂,断案更是一塌糊涂,把当地搞得乌烟瘴气。
可咸丰为了钱,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咸丰自己还想出个主意,铸造大钱。
本来正常的铜钱是一文钱重一钱二分,他让人铸造当十、当百甚至当千的大钱。
这些大钱个头大,但实际含铜量根本不够。
老百姓又不傻,都不愿意用这些大钱。
市场上是一片混乱,物价飞涨,商家要么拒收大钱,要么抬高物价。
咸丰这一招不仅没解决财政问题,反而把经济搞得更糟了。
还有,咸丰下令让官员们“捐输”,也就是主动捐款给朝廷。
官员们表面上纷纷响应,可实际上捐的都是些不痛不痒的小钱。
那些贪官污吏,平日里贪污受贿捞了不少钱,这时候却一个个装穷。
咸丰想查,又查不出个所以然来,只能干着急。
八、君臣之间的尴尬互动
咸丰和大臣们之间,也有不少尴尬事儿,充分体现了他这“苦命天子”的无奈。
有一次上朝,咸丰忧心忡忡地说起太平天国的事儿,问大臣们有什么办法。
一个大臣站出来,一本正经地说:“陛下,臣以为,只需派遣高僧前往前线,做法诵经,定能驱散太平军的邪气,让他们不战自败。
”咸丰一听,气得差点背过气去,大骂道:“你这是什么荒唐主意?难道我大清的江山要靠和尚念经来保卫吗?”那大臣吓得赶紧跪地求饶。
还有一回,咸丰问大臣们对英法联军的看法。
一个大臣小心翼翼地说:“陛下,英法联军远道而来,必定粮草不足,我们只需坚守城池,耗上几个月,他们自然会退兵。
”咸丰听了,无奈地说:“你说得轻巧,可前线传来的消息,他们的粮草充足得很,还不断有援兵赶来,你这计策根本行不通。
”大臣们听了,一个个低着头,不敢吭声。
在朝堂上,咸丰经常被大臣们的糊涂主意气得暴跳如雷,可又没办法,这些大臣要么是无能之辈,要么是心怀鬼胎,真正能为他排忧解难的没几个。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咸丰在治理国家时,身边缺乏得力的助手,只能独自面对这一堆烂摊子。
九、倒霉事扎堆的皇家祭祀
皇家祭祀本是庄重严肃的大事,可到了咸丰这儿,却总是状况百出,倒霉事扎堆。
有一次祭天,一切准备就绪,咸丰刚要行礼,突然刮起一阵狂风,把祭祀用的幡旗都给吹倒了。
这还不算完,紧接着又下起了瓢泼大雨,把祭祀的场地弄得一片泥泞。
咸丰被淋成了落汤鸡,狼狈不堪,大臣们也都被浇得东倒西歪。
这场祭祀只能草草收场,咸丰心里那个郁闷啊,觉得这是老天爷在惩罚他,连祭祀这么重要的事儿都不让他顺顺利利地完成。
还有一次祭祀祖先,祭品都摆好了,咸丰正要上香,突然发现香竟然点不着。
换了好几根香,还是点不着。
负责祭祀的官员吓得脸色苍白,赶紧跪地请罪。
咸丰气得大骂:“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不是有人在背后搞鬼?”其实啊,可能就是香的质量有问题,但在咸丰看来,这就是倒霉事一桩接着一桩,连祖宗都不保佑他了。
野史里有人说,这是因为咸丰接手的大清罪孽深重,所以连祭祀都不顺利,老天爷都看不下去了。
虽然这种说法迷信,但也能看出咸丰在位时,各种倒霉事不断,让他的统治充满了无奈和挫败感。
十、身后的混乱与哀叹
咸丰驾崩后,留下的是一个更加混乱的局面。
他指定的顾命八大臣和慈禧太后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权力斗争。
慈禧太后联合慈安太后和恭亲王奕欣发动辛酉政变,把顾命八大臣给收拾了,从此开始了她垂帘听政的生涯。
咸丰本想通过顾命大臣来稳定朝局,可没想到却引发了一场宫廷权力的大洗牌。
他的儿子同治皇帝年纪又小,根本无法掌控局面。
大清就在慈禧太后的折腾下,继续走向衰落。
民间对咸丰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
有人觉得他倒霉,接手了这么个烂摊子,也确实努力过,只是无力回天。
但更多的人还是埋怨他,觉得他能力不足,在位期间没能解决内忧外患,还让大清的局势变得更糟。
咸丰这位“苦命天子”,虽然已经离世,但他留下的那些倒霉事儿,却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让人在感叹他命运的同时,也对那个动荡的时代唏嘘不已。
喜欢闲话清史请大家收藏:()闲话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