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青铜识真(1/3)
燕京大学文博楼内的中央报告厅。
此时,正举行着一场名为“华夏古代青铜技术与艺术源流”的学术研讨会。
能容纳近三百人的报告厅内座无虚席,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博物馆以及海外知名学府的专家学者们济济一堂
“下面进入本次研讨会的第二个报告环节。
”
主持人是位年轻的女教师,声音清脆悦耳,通过高质量的音响系统传遍会场的每个角落。
她微笑着转身,向侧台优雅地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故宫博物院青铜器修复与保护中心主任、着名青铜器研究专家马振华研究员,为大家带来《青铜器作伪手法新探》的专题报告!”
掌声瞬间满过全场。
陈阳坐在倒数第三排的座位上,突然被掌声惊醒。
他揉了揉太阳穴,低声自语:“居然睡着了…”
昨晚转移妻血咒又与黑白无常那场恶战消耗太大,虽然用了「回天续命符」,但身体仍像被掏空似的。
“……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进步,作伪者的手法也日益高明。
然而,通过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我们可以准确测定青铜器的元素组成……”
马振华主任的声音像催眠曲,陈阳的头又开始一点一点地往下坠,白发在空调风中轻轻晃动。
他今天特意穿了宋思槿去年送的那套深灰色西装,却衬得脸色愈发苍白。
“陈教授?”
一个轻柔的女声在耳边响起,同时有人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
陈阳猛地抬头,看见助教林雨柔正俯身关切地望着自己,询问道:“您还好吗?需要帮您倒杯水吗?”
陈阳摆了摆手,回了一句:“没事,只是有点累。
”
林雨柔低声提醒:“王主任让我来通知您,下个报告就是您了。
”她说着,指了指台上,“马主任已经在做总结陈词了。
”
陈阳点点头,从公文包里取出牛皮纸信封。
里面是他手写的发言提纲,字迹工整得如同印刷品。
他听见马主任正在说:“……所以这件号称西周晚期的‘子仲姜盘’,实际上是民国时期的拼接品。
我的报告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掌声如潮水漫过会场。
陈阳趁机喝了口保温杯里的姜茶,温热液体滑过喉咙,让他精神一振。
“感谢马振华研究员带来的精彩报告和富有启发性的研究成果。
”
主持人的声音适时响起,控制着会议的节奏。
“下面,让我们有请本次研讨会的主办方代表、燕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陈阳教授!他为我们带来的报告题目是《从显微结构看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工艺演变》,大家欢迎!”
在又一次响起的掌声中,陈阳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西装的下摆和领带,缓步走向讲台。
与刚才昏昏欲睡的样子判若两人,此刻的陈阳眼神清明,步伐稳健,举手投足间透着学者的从容。
“感谢马主任的精彩报告,让我受益匪浅。
”
陈阳走到讲台中央,向刚下台的马振华点头致意说道。
马振华也微笑着回以颔首,两人目光交汇,颇有几分英雄相惜的意味。
陈阳面向观众:“在开始前,我想先展示一件小器物。
”
说着,他动作轻柔地从西装内袋取出一个绒布小包,一边打开一边解释:“这是我在河南安阳殷墟采集的青铜器残片。
”
碎片被放入投影仪下的显微摄像头。
大屏幕上立刻显示出放大200倍后的图像。
陈阳用激光笔指着屏幕解说,声音不徐不疾:“请注意这些等轴晶和柱状晶的分布方式,以及铅颗粒的形态。
这是商代晚期范铸法青铜器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显微组织特征……”
报告在专业而顺畅的氛围中进行着。
陈阳图文并茂,将复杂的显微结构与宏大的历史工艺演变脉络巧妙地结合起来,深入浅出。
然而,学术研讨的魅力就在于思想的碰撞。
当报告进行到约三分之一时,台下前排一位头发银白的老教授举起了手。
主持人示意后,老教授接过工作人员递来的话筒,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
“陈教授,您的分析非常精彩。
但是,我们如何能够确定,您所展示的这块作为标尺的‘殷墟残片’,本身就不是后世,甚至是近现代的高仿品呢?毕竟,作伪者也可能利用古代矿料,甚至回收的古铜进行熔铸。
”
“好问题。
”
陈阳熟练地切换了PPT幻灯片。
“请大家看这张对比图。
左边是我在殷墟官方发掘的贵族墓葬区采集的残片显微图,右边则是我们实验室利用宋代《宣和博古图》记载的‘古法’,尝试用回收古铜重新熔铸后制作的样品显微图。
”
陈阳用激光笔分别圈出几个关键区域,详细解释道:“大家可以看到,真品由于是原生矿料初次冶炼铸造,其硫化物夹杂的形态、微量元素与主量元素的共生关系,特别是锡的偏析模式,具有其特定而难以复制的自然规律。
而即使是使用古铜回炉重炼的仿制品,因为经历了二次甚至多次熔铸过程,其晶粒会因过热而粗化,氧化夹杂物也会显着增多,铅颗粒的球化现象更为明显……这些细微的差异,在高倍显微镜下无所遁形。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陈阳缜密的逻辑和扎实的证据,赢得了台下许多与会者由衷的点头认可。
时间在深入的阐述中悄然流逝。
报告在进行到四十分钟的时候,主持人轻声提醒:“陈教授,我们的报告时间还剩最后五分钟。
”
“那么我简要总结一下。
”
陈阳稍稍加快语速。
“商周时期青铜器显微结构的演变轨迹,从商早中期的不甚均匀、多缺陷,到商晚期至西周早期的趋于成熟、稳定,再到西周中晚期以后因礼制变化和效率追求而出现的简化、粗化趋势,实际上清晰地反映了铸造作坊的规模化、专业化进程,揭示了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矿产资源控制力的变迁,乃至背后王权与贵族势力此消彼长的复杂历史图景……”
陈阳的总结简明扼要,将微观的技术分析与宏观的历史视野紧密结合,引得台下学者纷纷记录。
“感谢陈阳教授的精彩报告!”
主持人再次走上讲台。
“按照会议流程,现在进入提问环节,我们可以提一个问题。
”
话音刚落,会场侧前方,一位一直安静就坐的女生几乎在同一时间举起了手。
在满场多是中年以上、衣着朴素的学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