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批文(1/3)
村民们散去后的村委会院子,安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
风卷着黄土掠过墙面,把倡议书的边角吹得哗哗作响,像在重复着那些质疑的话语。
我站在原地,手里还捏着那张被攥出褶皱的筹款方案,纸页上的字迹仿佛都在嘲笑我的天真。
王书记走过来拍我的肩膀时,我才发现自己的指关节因为用力而泛白。
“泽岚,别往心里去。
”他的声音里带着理解,“老人们不是故意刁难你,他们是被伤怕了。
”
我点点头,却没说话。
其实我心里清楚,他们的不信任并非空穴来风。
回到窑洞,我摊开笔记本,把村民们提到的过往一桩桩记下来:五年前的机井骗局,十年前的烂尾水库,还有那些来了又走的干部,留下的承诺比黄土还多。
这些经历像一道道伤疤,刻在李家坳村民的心上,也难怪他们对我的修路计划充满怀疑。
傍晚时分,我又去了村东头的老奶奶家。
她正在窑洞前的空地上晒玉米,看见我来,愣了一下,然后往屋里让:“李书记,进来喝口水吧。
”
坐在昏暗的窑洞里,看着墙上贴着的孙子奖状,我终于忍不住问:“大娘,您是不是也觉得我修不了这条路?”
老人叹了口气,给我倒了碗热水:“孩子,不是大娘不信你。
五年前那个技术员来的时候,说得比唱的还好听,说打了机井咱就不用靠天吃饭了。
俺家攒了半年的钱,把养老钱都拿出来了,结果呢?井没打成,人跑了,钱也没影了。
从那以后,村里再有人说要干啥大事,俺们都怕了。
”
她的话像锤子一样敲在我心上。
我突然明白,村民们的不信任,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
他们经历了太多失望,不敢再轻易相信承诺,因为每一次失望带来的伤痛,都可能让本就艰难的生活雪上加霜。
离开老人家时,月亮已经升起来了。
我走在土路上,月光把我的影子拉得很长。
远处传来几声狗叫,更显得村庄寂静。
我想起卖豆腐的张婶说的话,她丈夫在外面打工挣点辛苦钱,经不起折腾。
对于这些靠天吃饭的农民来说,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他们不敢轻易冒险,更不敢把希望寄托在一个刚来的年轻人身上。
回到村委会,王书记还在等着我。
他给我留了晚饭,一碗玉米粥和两个窝头。
“泽岚,我知道你心里不好受。
”他坐在我对面,“但你要理解他们。
咱农民过日子,讲究的是实在。
看不见摸不着的承诺,他们不敢信。
”
我喝着玉米粥,心里渐渐亮堂起来。
是啊,他们要的不是漂亮的承诺,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王德山老汉说得对,他知道修三公里路需要多少石头多少水泥,知道请一台压路机一天多少钱。
他不是在刁难我,而是在用他的方式提醒我,修路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
那天晚上,我在灯下重新修改修路方案。
这一次,我没有只谈资金来源,而是把需要的材料、人工、工期都一一列出,甚至算了一笔详细的账,告诉村民们每一分钱都会花在明处。
我还决定,先从村委会门口的那段路开始修,用实际行动证明我的决心。
第二天一早,我把修改后的方案贴在倡议书旁边。
村民们路过时,都停下来看,虽然还是没什么表情,但眼里的怀疑似乎少了一些。
那个小女孩又来看了,她指着方案上的数字,小声问我:“李书记,这些都是真的吗?”
我蹲下来,看着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