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寻泥制陶(下)·烈火成陶(1/3)
秋阳斜斜地挂在天际,给连绵的山林镀上了一层暖金色。
张轩站在部落边缘的空地上,目光扫过眼前那片用石块和泥土搭建起来的简易陶窑,窑身呈圆锥形,底部留着进火口,顶部则开了个小小的排烟孔,粗糙却透着规整。
周围围满了部落的人,男女老少都有,他们脸上带着好奇又敬畏的神色,目光紧紧锁在张轩身上,还有那堆码放在陶窑旁、已经阴干了数日的陶坯——碗、罐、盆,大小不一,形状也算不上完美,边缘甚至还带着手指捏制的痕迹,却承载着部落人对“新器物”的全部期待。
首领石站在张轩身侧,手里握着一块打磨光滑的石块,指节微微用力。
自从张轩提出“制陶”,从寻泥、和泥到捏坯、阴干,他全程参与,看着那些不起眼的黏土在众人手中变成一个个能“装东西”的坯体,心里既激动又忐忑。
“轩神,这‘陶窑’真能把这些泥疙瘩变成你说的‘硬器物’?”他忍不住开口,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眼神里满是期待。
张轩侧过头,看着石和周围部落人紧张的神情,笑了笑,用尽量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石,这些陶坯已经阴干,里面的水分差不多跑光了,现在就差最后一步——用火烤。
火能让黏土变得坚硬,就像野兽的皮毛经过日晒会变干变硬一样,只是这陶坯需要更旺、更持久的火。
”他顿了顿,指了指陶窑,“这个窑能把火困住,让温度聚在里面,这样陶坯才能烧透。
”
说着,张轩弯腰拿起一块较小的陶坯,递给身边的部落少年“木”。
木才十三四岁,身材瘦小,却格外机灵,之前学习捏坯时最认真。
“木,你摸摸,这陶坯现在是不是硬邦邦的,敲一下还会有‘砰砰’的声音?”木赶紧双手接过陶坯,小心翼翼地摸了摸,又轻轻敲了敲,果然听到清脆的响声,他用力点头:“轩神,是硬的!比湿泥的时候硬多了!”
“这就对了。
”张轩笑着点头,“只有阴干的陶坯才能进窑,要是里面还有水分,一遇到大火就会裂开,就像冬天里冻了水的竹筒,一烤就会炸开。
”他这话一出,周围的部落人都下意识地往后退了退,显然是想到了“炸开”的场景,脸上多了几分谨慎。
接下来,便是将陶坯装入陶窑。
张轩没有直接动手,而是站在一旁指挥:“石,你带几个人,把陶坯轻轻放进窑里,大的陶罐放在下面,小的陶碗、陶盆放在上面,注意不要靠得太近,要留一点空隙,让火能烧到每个地方。
”石立刻应声,招手叫上岩、河等几个身强力壮的青壮,小心翼翼地抱起陶坯往窑里送。
部落的妇女们也没闲着,叶带着几个女人,按照张轩之前的吩咐,捡拾了大量干燥的树枝和茅草,堆在陶窑旁的空地上,还把之前储存的少量木炭(狩猎时烧兽骨剩下的)也拿了过来。
“轩神,这些柴火够不够?”叶走到张轩面前,指着那堆堆得像小山似的柴火问道,眼神里带着一丝不确定。
张轩看了一眼柴火堆,估算了一下:“差不多,但要分批次烧,不能一下子全塞进去。
刚开始要用茅草和细树枝引火,等火着起来了,再慢慢加粗树枝和木炭,这样火才会旺,而且能烧得久。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叶,你让几个女人守在柴火旁,随时添加,别让火灭了,这一烧,可能要烧到明天早上。
”
叶连忙点头,转身安排妇女们分工,有的负责整理柴火,有的负责随时待命添火,每个人都神情严肃,像是在完成一项神圣的任务。
在部落人眼里,张轩做的每一件事都关乎部落的生存,从生火、烤肉到现在的制陶,每一次“尝试”都带来了新的改变,他们不敢有丝毫懈怠。
一切准备就绪,张轩走到陶窑的进火口旁,拿起一束干燥的茅草,又从怀里掏出一块燧石——这是他之前让部落人找的,质地坚硬,互相敲击能产生火花。
他示意众人后退一些,然后拿起燧石,用力敲击了几下,火星瞬间溅到茅草上,茅草很快就冒出了青烟。
张轩轻轻吹了口气,火苗“腾”地一下窜了起来,他立刻将燃烧的茅草塞进进火口,又往里面添了几把细树枝。
“噼里啪啦”的声音很快响起,火苗从进火口舔舐着窑壁,窑内的温度开始慢慢升高。
张轩蹲在进火口旁,时不时地往里面添柴,眼神紧盯着窑口的火焰,调整着添柴的速度和种类。
刚开始,火焰是橘红色的,比较微弱,只能勉强照亮窑内的一角;随着粗树枝和木炭的加入,火焰渐渐变成了深红色,火势也越来越旺,窑身开始发烫,连站在几米外的部落人都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热浪。
木一直守在张轩身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窑内的火焰,小脸被烤得通红,却丝毫没有要退开的意思。
“轩神,里面的陶坯会不会被烧坏啊?”他忍不住问道,声音里带着一丝担忧。
张轩摸了摸他的头,笑着说:“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