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寒炉论政?镇国公的试探(3/3)
食,开始涌入京城周边,情况颇为严峻。
陆砚昭看完后,沉吟片刻,开始分析起来:“从奏报来看,灾情主要集中在顺天、保定等府,尤以顺天府的通州、香河等地为重。
官府目前的应对之策,主要是开仓放粮和设立粥厂,但似乎效果有限,灾民仍在不断涌入。
”
他顿了顿,继续道:“孩儿以为,开仓放粮虽是应急之策,但京畿粮仓储备有限,若灾情持续,恐怕难以为继。
而且,设立粥厂容易引发混乱,也可能滋生贪腐,粥米被克扣的情况恐怕难以避免。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哦?那你觉得该如何应对?”陆崇渊饶有兴致地看着他,似乎对他的分析很满意。
陆砚昭深吸一口气,开始将现代的救灾理念结合古代的实际情况,娓娓道来:“孩儿以为,救灾之事,需分两步走。
一为‘治标’,二为‘治本’。
”
“所谓‘治标’,即眼下的应急之策。
除了开仓放粮和设立粥厂,还可鼓励富户和官绅捐粮捐钱,给予一定的荣誉奖励,如立碑表彰等,以此扩大救济规模。
同时,需严格监管粥厂和粮仓,派专人负责,记录发放数量,防止贪腐。
”
“至于‘治本’,则需着眼长远。
如今灾民涌入京城,与其让他们滞留在此,不如组织起来,以工代赈。
比如,京畿地区的河道多有淤塞,可征调灾民疏浚河道,官府以粮食作为酬劳。
这样一来,既解决了灾民的生计问题,又能兴修水利,可谓一举两得。
此外,还可鼓励灾民前往地广人稀的地区开垦荒地,官府给予种子和耕牛的支持,待来年春耕,便可自力更生。
”
这些想法,在现代社会已是救灾的常规手段,但在明朝,却显得颇为新颖。
陆砚昭尽量用古代的语言表达出来,避免使用现代术语。
陆崇渊静静地听着,脸上的表情越来越严肃,眼中的光芒也越来越亮。
等陆砚昭说完,他没有立刻评价,而是拿起桌上的朱笔,在那份奏报上圈点起来,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书房内再次陷入沉默,这一次,陆砚昭心中不再紧张,而是充满了期待。
他知道,自己的这番话,很可能会改变父亲对他的看法,甚至改变他在这个世界的命运。
良久,陆崇渊放下朱笔,抬起头,看向陆砚昭的目光中,已然充满了惊讶和赞赏,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探究。
“以工代赈……”他缓缓重复着这四个字,“此法倒是新奇。
以往遇灾,多是单纯放粮,从未想过还能如此安排。
你这脑子,倒是比为父想的还要活络些。
”
这是陆崇渊第一次如此直白地夸奖他,而且是在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上。
陆砚昭心中一暖,知道自己这一步走对了。
“孩儿只是胡乱猜想,若有不当之处,还请父亲指正。
”他谦虚地说道。
陆崇渊摆了摆手,脸上露出一丝难得的笑容:“不,你说得很好。
这些想法,我会让人整理一下,呈给圣上看看。
”
他站起身,走到陆砚昭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虽然动作很轻,却带着千钧之力:“砚昭,你果然没有让为父失望。
从今日起,你便搬来前院书房旁边的‘知止斋’住吧,平日里多看看公文,跟在为父身边学学处理政务。
”
陆砚昭心中巨震,这无异于将他正式纳入了家族政治的核心!他强压下心中的激动,恭敬地行了一礼:“是,孩儿谢父亲栽培!”
“嗯,”陆崇渊点点头,“回去吧,好好养伤,伤好了便搬过来。
对了,”他像是突然想起了什么,补充道,“过几日,宫里会传来旨意,让你入东宫,给太子殿下做陪读。
此事关系重大,你需好好准备,莫要失了镇国公府的脸面。
”
太子陪读!
陆砚昭心中又是一惊,没想到这么快就到了方案中的关键节点。
他知道,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接近未来的皇帝,无疑是一步登天的好棋,但也意味着从此卷入更深的政治漩涡。
“孩儿明白,定不负父亲所望!”他沉声应道,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从解决井堵小事,到参与讨论国政,再到即将成为太子陪读,陆砚昭知道,自己在这个明朝的世界里,已经迈出了至关重要的几步。
走出书房,外面的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凛冽的寒风夹杂着雪粒子打在脸上,生疼。
但陆砚昭的心中却一片火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斗志。
镇国公府的寒炉旁,一场看似寻常的父子对话,却悄然改变了一个穿越者的命运,也为这个风起云涌的大明朝,埋下了一颗不一样的种子。
他抬头望向皇宫的方向,那里,将是他下一个战场。
而他手中的“绣春刀”,此刻虽未出鞘,却已在鞘中微微鸣响。
喜欢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请大家收藏:()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