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沧海归墟(1/3)
凛冽的北风裹挟着渤海湾的咸腥气息,重重拍打在“探海号”的船舷上,溅起的浪花在甲板上凝结成细碎的冰晶。
程远戴着厚实的防寒手套,正在仔细清理一枚刚从海底打捞上来的秦代青铜弩机。
海风呼啸着掠过耳畔,掀起他防风服的下摆,可他全神贯注,深邃的目光紧紧锁定在弩机表面斑驳的云雷纹上。
突然,系在他腰间的贝壳手链毫无征兆地发烫,那串由南海贝壳精心串成的手链,此刻仿佛被赋予了生命。
与此同时,不远处的声呐屏幕骤然跳出刺目的红色异常回波。
“林珊!你快来看!”程远的声音中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在呼啸的海风中显得格外清晰。
林珊抱着平板电脑匆匆赶来,屏幕蓝光映照着她因寒冷而微微发红的脸颊。
当三维建模图像在空气中缓缓展开,两人同时屏住了呼吸。
北纬39°12,东经119°37,海底三十米处,八座青铜标柱赫然组成北斗七星的阵型,在幽蓝的海底若隐若现。
每根标柱上都刻着“始皇三十二年”的篆字,历经千年海水的侵蚀,字迹依然清晰可辨,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
“这绝对是碣石古港!”林珊的手指在平板电脑上飞速滑动,快速调取着相关资料,“根据《史记》记载,秦始皇第四次巡游时,曾到碣石门,刻石歌颂统一功德。
真不敢相信,我们真的找到了!”
深潜器缓缓下沉,穿透冰冷的温跃层,探照灯的强光刺破黑暗,眼前的景象震撼人心。
石砌的防波堤蜿蜒伸展,堤壁上密密麻麻的凿痕,仿佛是历史留下的印记,无声地诉说着当年无数工匠挥汗如雨的场景,这不正是《史记》中“堕坏城郭,决通川防”的真实写照吗?
程远操纵机械臂,小心翼翼地打捞起半块断碑。
海水冲刷下,“碣石门之罘”几个残字逐渐显露出来,他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秦始皇当年在此登高远望,指点江山的雄伟画面。
而此时,林珊在防波堤的缝隙中,发现了一团被海盐结晶紧紧包裹的麻质帆索。
经过检测,其经纬密度与广州秦汉造船工场出土的船帆完全一致,这一发现,无疑为揭开古代航海技术的神秘面纱提供了重要线索。
就在这时,对讲机里传来郑海峰急促的喊声:“东侧五百米出现沉船轮廓,疑似楼船!”程远和林珊对视一眼,眼中满是兴奋与期待。
深潜器迅速调整方向,朝着目标缓缓驶去,一场惊心动魄的海底探秘之旅即将拉开帷幕。
深潜器缓缓穿过层层叠叠的海带,仿佛进入了一个神秘而静谧的海底世界。
幽蓝的光线中,一艘庞大的楼船残骸若隐若现,如同一位沉睡千年的巨人,静静地躺在海底,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
船首那残破的鸱吻雕塑,虽历经岁月的无情侵蚀,却依然保留着秦始皇巡游船队特有的玄鸟纹,威严而神秘,仿佛在守护着这艘沉睡的巨舰。
程远操作着激光扫描仪,小心翼翼地测绘着楼船的每一处细节,生怕错过任何一个重要线索。
突然,甲板上渗出暗红色的液体,在海水中缓缓扩散,宛如一抹凝固的鲜血。
程远凑近细看,才发现那是混有朱砂的防腐桐油。
历经两千年的时光洗礼,这些桐油竟然仍未完全固化,古人的智慧和工艺水平着实令人惊叹。
“快看主舱!”林珊的声音中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
头灯的光束划破黑暗,照亮了堆积如山的陶罐。
陶罐封口处的封泥上,“琅邪”二字清晰可见,这与秦始皇第二次巡游时在琅邪台的记载不谋而合,仿佛将众人带回了那个遥远的时代。
机械臂缓缓撬开一个陶罐,里面的稻米早已碳化,但在其中,一枚虎符静静躺着,符身刻着“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将军”,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的金戈铁马,战火纷飞的岁月。
在坍塌的艉楼里,一个精致的青铜仪器引起了程远的注意。
经过仔细辨认,竟然是完整的“五两”候风仪!青铜鸟喙虽有些许锈迹,但仍能在海流的推动下随风转动,与《淮南子》中“立竿以鸟羽候风所向”的记载如出一辙,古人的智慧着实令人叹服。
最令人震撼的发现藏在船底暗格。
林珊用紫外灯一扫,朽木上顿时浮现出密密麻麻的密写文字:“三十七年,帝自琅邪北至荣成山,见巨鱼,以连弩射之。
”
这段记载不仅与《史记》中秦始皇射杀大鱼的典故相互印证,更补充了史书未载的细节——弩箭尾羽涂有荧光贝粉,在夜间能够追踪鱼群。
想象着当年秦始皇站在楼船之上,弯弓射鱼的豪迈场景,众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探海号”沿着长江逆流而上,两岸的景色如诗如画。
深秋的山林,树叶呈现出五彩斑斓的颜色,红的似火,黄的如金,与碧绿的江水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
程远坐在船舱内,手中捧着一卷泛黄的帛书残卷,眉头紧锁,全神贯注地研究着。
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段文字上,眼中闪过一丝光芒——那是关于灵渠的航道图!他立刻叫来林珊,两人一同仔细研究起来,越看越激动,仿佛已经看到了灵渠那神奇的水利工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当船行至广西兴安县,声呐在漓江与湘江分水岭下,探测到了呈“人”字形的人工水道。
深潜器缓缓潜入暗渠,探照灯照亮了一个令人惊叹的水利奇迹。
铧咀状的分水堤宛如一把利剑,将江水巧妙地分为两股,石砌的陡门,也就是古代的水闸,虽历经岁月沧桑,仍保留着启闭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