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龙江督船(2/3)
事的一名工匠在仓库中被揪出,从他住处搜出了磨坏的砂石和未用完的银钱。
面对郑和,他瘫软在地,涕泪横流:“是……是朝中某位大人府上的管家指使的……小的鬼迷心窍……他们说,不能让……不能让内官建此不世之功……”
郑和沉默地听着,目光投向船厂方向,那里,宝船的轮廓在夕阳下如同剪影。
片刻后,他挥了挥手:“押送应天府,交由府尹依法审理。
今日之事,封锁消息,不得外传,违令者重处。
”
处理完这桩阴险的插曲,郑和未作停歇,立刻赶往核心船坞。
这里,最大的宝船“清和号”正在建造中,其船体已高达数丈,巍然耸立,工匠们像蚂蚁般在巨大的骨架间忙碌。
“郑公公来得正好!”船匠大师傅姓徐,是三代传承的造船世家,此刻他眉头紧锁,“水密隔舱的测试,还是出了问题。
”
在“清和号”巨大的底舱内,工匠们正用一个巧妙的水车系统,将江水注入新建成的一个水密隔舱。
这是郑和借鉴前代江船经验,并结合海外见闻大力推行的新设计,通过将船底分割为多个独立的密封舱室,极大提升了航行的安全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漏水了!”靠近舱壁的一名工匠突然喊道。
郑和立刻俯身,果然在隔板与船底的接缝处,看到几缕极细的水流正在渗出。
他用手蘸了点水,在舌尖尝了尝:“是江水。
问题出在密封工艺上。
”
“我们已经用了最好的桐油、石灰和细麻调制的灰浆,反复填塞了三遍……”徐师傅语气中带着困惑与不甘。
郑和凝神思索,手指无意识地在舱壁上轻叩。
忽然,他抬眼:“我记得,前朝《武经总要》中提及一种用于城防水利的配方,以桐油、石灰、细麻为基,但需加入适量糯米浆,以增其黏合与韧性。
另,《漕船制式》杂篇似有类似记载。
”
他立即命人取来材料,在工棚内亲自挽袖调配。
工匠们围在一旁,惊讶地看着这位位高权重的内官,对油温、石灰细度、麻絮长短乃至糯米浆的浓稀都把握得极其精准。
“桐油需文火慢熬,待其泛起青烟,去尽水分;石灰要过三重细筛,取其最粉腻者;麻絮需一寸寸捻实,不可缠结……”郑和一边操作,一边清晰讲解,动作熟练得如同积年老匠,“最关键便是这糯米浆的浓度,需以木棒提起,能拉出细长不断的丝线方为合格。
”
新的密封材料调制完毕,郑和亲自带着工匠,用特制的木槌和铁凿,将混合灰浆一寸寸砸入隔板接缝。
他神情专注,汗水顺着额角滑落,与工匠别无二致。
“郑公公……您以前在宫里,也学过这个?”一个年轻工匠忍不住好奇,小声问道。
郑和手上动作不停,微微笑了笑:“昔年在燕王府当差,整理过前朝遗留的造船典籍。
《漕船制式》《海舟图说》,乃至一些残破的番邦船图,都曾仔细读过、揣摩过。
纸上得来终觉浅,如今正好验证。
”
夜幕悄然降临,船坞内点起无数灯笼火把,将“清和号”映照得如同白昼中的神物。
再次注水测试,一个时辰过去,隔舱内部干燥如初。
工匠们发出一阵低低的欢呼,徐师傅看向郑和的目光,充满了敬佩。
然而,就在众人以为今日可以收工时,一个更严峻的问题,在最后的全面巡查中被郑和敏锐地发现了。
“清和号”的船体在初步成型后,进行了一次模拟载重的稳定性测试。
通过在船舷两侧施加代表货物与压舱石的重量,观察船体的平衡。
测试数据却显示,船身在施加重量后,出现了一丝极其微小、但确实存在的右倾。
“这……这怎么可能?”徐师傅拿着测量的标尺,难以置信,“龙骨绝对平直,左右船肋的尺寸、重量,都是对称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