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龙江督船(3/3)
造,误差控制在毫厘之间!”
郑和沿着巨大的龙骨走了一圈,又登上脚手架,从不同角度审视这艘巨舰的骨架。
船厂的其他官员和工匠也都围拢过来,气氛瞬间变得凝重。
宝船的设计关乎数百人性命与使命成败,任何一点微小的偏差,在茫茫大洋中都可能是致命的。
“问题不在木材,也不在建造的对称性上。
”郑和沉思良久,目光锐利地扫过船底的支撑结构,“是船台。
承载‘清和号’的这座船台,经过数月重压,地基可能出现了我们未曾察觉的不均匀沉降。
”
此言一出,众人皆惊。
立刻派人测量,果然发现船台底部右侧的地基,比左侧沉降了约半寸。
就是这微不足道的半寸,在巨舰成型放大后,导致了重心的细微偏移。
“必须立即校正!”郑和斩钉截铁,“否则后续铺设船板、安装桅杆,误差会越来越大,终成顽疾。
”
然而,如何校正一艘已重达数千吨的巨船骨架?这难题让所有经验丰富的老师傅都犯了难。
强行顶升,可能导致龙骨变形或断裂,前功尽弃;拆卸重建,时间上根本不允许。
郑和围着船台缓缓踱步,时而蹲下查看地基,时而用手轻叩支撑的巨木。
夜风吹拂着火把,将他时而凝滞、时而移动的身影投在船体上,仿佛正与这未成形的巨兽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对话。
突然,他停住脚步,眼中闪过一丝亮光。
“我们不直接动船,”他指向船台底部那些密集的支撑柱,“我们动船台。
利用水的浮力。
”
他迅速召集所有工匠首领,在地上用石灰画出简图:“立即在船台右侧下方,开挖一条浅沟,引入江水。
同时,准备一百个最大的皮囊,以及所有能搜集到的毛竹。
”
命令虽让人困惑,但无人质疑。
连夜,船厂右侧灯火通明,一条浅沟迅速挖成,江水汩汩涌入。
一百个巨大的牛皮气囊被充满气,固定在船台右侧的支撑柱底部。
同时,工匠们按照郑和的指示,将一根根粗大的毛竹打通关节,连接成数十根长长的水管。
“将竹管一端接入浅沟,另一端,”郑和指挥着,“对准那些皮囊与支撑柱的缝隙,持续注水!”
随着竹管中江水不断冲击支撑柱底部和皮囊,地基的泥土在水的浸润和冲刷下,开始变得松软、流动。
沉重的船台在自身压力下,开始极其缓慢地、几乎无法用肉眼察觉地向下沉降。
而左侧地基保持干燥坚固,纹丝不动。
这是一个极其缓慢而精细的过程。
郑和彻夜未眠,亲自守在船台边,用手触摸支撑柱,用水平仪反复测量,判断沉降的进度。
“停!”黎明时分,当第一缕阳光照在“清和号”的龙骨上时,郑和发出了命令。
堵塞竹管,排空浅沟。
经过精确测量,船台右侧地基在水的软化下,恰到好处地多沉降了半寸。
现在,整个船台恢复了水平,“清和号”的龙骨笔直地横卧其上,重心稳如磐石。
所有人都长舒一口气,看向郑和的目光已不仅是尊敬,更带着一种看待神人般的惊叹。
徐师傅激动得声音发颤:“郑公公此法,巧夺天工!老朽造了一辈子船,从未想过能以水治地,校正巨舰!”
郑和疲惫地揉了揉眉心,脸上终于露出一丝淡淡的笑容:“万物皆有其理,顺势而为而已。
抓紧时间,今日必须完成右舷第三批船肋的安装。
”
他回到船厂衙署时,天已大亮。
案头等待批阅的文书又堆积如山。
但他还是先摊开了那幅巨大的航海图,在图纸边缘的空白处,用蝇头小楷添注下昨夜的心得:
“水密隔舱接缝宜呈斜角,可分水压……”
“主桅基座需加铁箍,以抗风浪扭力……”
“巨舰船台地基须以石料深夯,水测法可校微差……”
喜欢大明太监秘史请大家收藏:()大明太监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