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泉州寻才(2/3)
。
他眉目清秀,身形挺拔,看似文弱,但那双眼睛却透着一股与书生身份不符的沉静与锐利,仿佛能洞穿海上的迷雾。
“马欢?”夏不鲁罕丁笑着向郑和介绍,“此子乃我泉州奇才,其父本是广州籍船匠,后迁至泉州,参与过海船建造。
马欢自幼在船厂长大,熟稔船舶结构,后遍读诗书,考取过生员,却无意功名,偏爱番语与海道。
他能说流利的阿拉伯语、波斯语,甚至一些天竺方言,曾数次随商船远航,最远抵达古里(卡利卡特)。
”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马欢不卑不亢地向郑和行礼,语气平和:“在下久闻郑公公大名,近日更听闻公公在龙江船厂,以糯米浆改良船缝密封之法,巧思妙想,令船匠叹服。
公公既能躬身实务,洞察秋毫,此番远航,或可信赖。
”
郑和心中一动,此人不仅熟知海事,竟连龙江船厂的细节都如此关注,可见其心细如发,正是急需之才。
“阁下对造船亦有研究?”
“不敢称研究,略知皮毛耳。
”马欢微笑,“家学渊源,加之自幼好奇,于船舶水密隔舱、帆桅设计、抗浪结构,都有些许心得。
曾将一些番船优点记录整理,或可供公公参详。
”
三人正深入交谈,一名寺众引着一位中年汉子匆匆赶来。
此人身材魁梧,皮肤被海风烈日灼成古铜色,满面风霜,步伐稳健,一进门便带进一股豪迈之气。
夏不鲁罕丁笑道:“真主的安排!刚说起航海人才,我们泉州最好的‘总诸番语’通译之一,费信,就到了!”
费信声音洪亮,抱拳行礼,直截了当:“郑公公,听说朝廷要组织大规模船队下西洋?却不知准备走哪条航线?何时启航?”
郑和命随从展开一幅初步绘制的海图,指点道:“目前计划,自太仓刘家港集结,经福建长乐驻泊,由此放洋,先抵占城,继而南下,过爪哇、旧港,穿越满剌加海峡,最终抵达古里。
”
费信只看了一眼,便连连摇头:“公公,此航线设计,恐有疏漏!以此季节计算,船队若直下占城,正值东北风末势,尚可,但若按此线继续,进入南洋后,将遇强劲逆风,航行艰难,耗时日久。
依在下之见,应当先趁风前往渤泥方向,借助其时正盛的西南季风,顺势南下,方为省力快捷之道。
”
马欢在一旁补充,语气沉稳:“费兄所言极是。
而且,按原计划抵达满剌加海峡时,恰逢当地雨季风,风急浪高,暗流涌动,于庞大船队而言,风险甚巨。
需调整行程,或选择更稳妥的时机通过。
”
郑和目光凝重,仔细倾听,并让随行书记官详细记录。
这些基于实际经验的建议,远比纸面推演来得珍贵。
他心中对这两位人才的评价又高了几分。
沉思片刻,他抛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二位见识广博,可曾听闻过一种名为‘麒麟’的异兽?陛下仁德,慕远方珍奇异兽,希望能得见。
”
费信和马欢对视一眼,马欢略一思索,答道:“回公公,据一些来自阿丹、祖法儿的阿拉伯商人描述,在遥远的非洲东海岸,有一种野兽,颈项修长似鹿,身躯布满褐色网状斑纹,头生肉角,性情温顺,当地人称之为‘基林’,其形态与中土典籍所载‘麒麟’颇有几分神似。
”
“正是此物!”郑和点头,眼中闪过期待,“若能寻得,不仅可慰圣心,亦可彰我大明怀柔远人,德被四海。
”
夏不鲁罕丁一直静静听着,此刻缓缓开口:“要深入非洲东海岸,寻找‘基林’踪迹,需要极其熟悉那片陌生海域的导航者。
整个泉州,甚至整个大明,若说有人曾真正涉足那片海域并安全返回,恐怕只有年迈的导航员,哈桑老了。
”
在夏不鲁罕丁的带领下,郑和于夜幕深沉时,来到了港口附近一处僻静的院落。
院中一位须发皆白、脸上布满深如刀刻皱纹的老人,正借着油灯的微光,摩挲着一只古老的星盘。
他便是哈桑,年逾古稀,双目却依然如鹰隼般炯炯有神。
“远方的客人,”哈桑的声音沙哑,仿佛带着印度洋海风的咸涩与岁月的沧桑,“我年轻时,曾十七次驾船往返于泉州与忽鲁谟斯之间。
印度洋的每一处暗礁,每一股洋流的脾性,每一季风的变化,都刻在我的骨头里。
”他指着墙上挂着一幅巨大而泛黄的手绘海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各种神秘的符号与文字,“那是摩加迪沙,那是麻林地,再往南……是一片未知,但星辰会指引方向。
”
郑和恭敬地行以晚辈之礼:“老先生乃航海瑰宝,恳请老先生为大明远航事业出山相助,指点迷津。
”
哈桑却缓缓摇头,眼中掠过一丝对无尽海洋的眷恋与无奈:“我老了,这身骨头,已经受不起印度洋的狂涛骇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