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夜谈与橄榄枝(1/3)
何月山没有立刻回复那封来自陈国栋的邮件。
他平静地离开茶餐厅,融入深城的夜色,回到租住的那个狭小却整洁的单间。
关上门,隔绝了外界的喧嚣。
他并没有开灯,而是就着窗外透进来的、城市永不熄灭的霓虹光芒,在书桌前坐下。
电脑屏幕幽幽亮起,映照着他毫无波澜的脸。
此刻,需要绝对的冷静。
陈国栋的主动联系,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意料之中的突破。
这证明他精心炮制的那份《关于工业图像识别系统常见故障模式及设计预防手册》确实起到了作用,其蕴含的系统性思维、前瞻性见解以及对迅科技术体系深刻的洞察,成功穿透了层层阻碍,打动了这位以技术能力着称的总经理,引发了他真正的、而非礼节性的兴趣。
但“见面一谈”?
这四个字背后蕴含的风险,在何月山眼中被瞬间放大、解析。
赵志坚在研发部经营多年,眼线遍布,自己一个刚刚入职、且明显被赵系人马刻意边缘化的新人,任何非常规的动向都可能被捕捉。
私下接触与赵志坚存在竞争关系的陈总,这无异于在雷区跳舞,一旦被发现,必然招致赵志坚更加疯狂和不择手段的报复打压,甚至可能危及人身安全。
届时,别说获取积分提升能力,能否在迅科安然待下去都是问题。
更重要的是,陈国栋的真实意图究竟是什么?他是真心求贤若渴,看到了匿名者背后的技术价值,意图招揽或合作?还是想借此探听匿名者的虚实,摸清其身份和目的?甚至……这有没有可能是赵志坚与陈国栋联手布下的一个局,一场针对潜在威胁的试探与清除?高层之间的博弈,波谲云诡,绝不能以简单的善恶来衡量。
【超维逻辑分析】天赋在寂静中全功率运转。
基于有限的已知信息——陈国栋的技术背景、其与赵志坚以往在会议上的意见分歧、公司内部流传的一些权力格局传闻、以及邮件本身简洁克制但透露出技术认同感的措辞——进行高速推演。
无数可能性分支在脑域中展开、计算、评估。
推演结论快速生成:
陈国栋与技术副总赵志坚存在显着权力竞争及技术路线分歧的概率:较高(72%)。
陈国栋对匿名邮件及技术手册所呈现的技术价值认可度:高(85%)。
其提出见面动机为单纯技术探讨的概率:40%。
其动机为有意招揽或寻求非正式技术支持的的概率:55%。
存在试探或陷阱成分的概率:较低(5%),但不可完全忽视。
风险与机遇如同天平的两端,清晰呈现。
机遇诱人,但风险致命。
何月山的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这是他在深度思考时的习惯动作。
窗外的光影在他深邃的瞳孔中明灭不定。
良久,敲击声停止。
他有了决断。
绝不能轻易暴露自身,将自己置于聚光灯下,成为派系斗争的活靶子。
但也不能放弃这个千载难逢的、可能打破目前僵局甚至直通核心的机会。
他需要一种新的互动模式。
他新建邮件,开始回复。
措辞极其简练,语气恭敬却保持距离:
“感谢陈总认可。
深感荣幸。
然见面一事,恐多有不便,易生事端,望您谅解。
陈总若有关乎技术之具体难题,欲垂询探讨,可通过此邮箱联系。
晚辈必当知无不言,尽力提供浅见。
”
他将自己定位成一个神秘的、不愿透露身份、但具备深厚技术功底且愿意提供帮助的“外部顾问”。
这种方式,既保留了自身的技术价值输出渠道,又将自身很好地隐藏在了迷雾之后,进退自如。
邮件发出,指尖点击发送按钮的瞬间,并无犹豫。
接下来,便是等待。
如同垂钓者抛出了饵,需要极大的耐心。
时间悄然流逝。
一天,两天……匿名邮箱如同石沉大海,再无任何回音。
公司里一切如常,吴建邦的刁难依旧,王栋的冷眼依旧,同事的疏离依旧。
陈国栋那边,仿佛从未发出过那封邮件,也从未收到过何月山的回复。
何月山内心并无丝毫急躁。
他依旧按部就班地上班、完成那些毫无营养的任务、利用一切间隙疯狂阅读、下载、吸收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