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工分本,比户口本还硬?(3/3)
信用档案。
我们能不能,先给他们的信用一个被看见的机会?”
那位王主任陷入了沉默。
窗外,一片枯叶打着旋儿落在窗台上,发出轻微的“啪”声。
一旁的陈科长看准时机,立刻上前一步,笑着打圆场:“王主任,您看这样行不行?我们不叫它什么证明,就叫‘过渡期社会融入实验区’。
这可是个新概念,也是个社会治理的创新点。
咱们把这里的数据和模式整理一下,上报到市里,说不定还能作为典型,纳入明年的重点民生工程呢!这可是实打实的政绩啊。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过渡期社会融入实验区?”王主任眼睛一亮,这个提法瞬间击中了他。
既不用承担推翻现有规定的风险,又给自己脸上贴了金。
他拿起桌上的文件,沉吟片刻,最终提起笔,在申请报告上龙飞凤舞地签了字,然后“砰”的一声,盖上了那个鲜红的公章。
文件获批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回民工城,所有人的士气瞬间被推向了顶峰!
阿强主动请缨,带着安保队连夜制定了详尽的《夜间管理条例》和访客登记制度。
退休前当过民办教师的老陈头,在空地上支起一块小黑板,义务教孩子们识字念书,琅琅的读书声成了工地上最动听的音乐,字句清亮,穿透晨雾。
就连之前最爱占小便宜的包工头刘三斤,也红着脸找到李默,主动报名担任“工分审核员”,信誓旦旦地保证绝不徇私舞弊。
李默趁热打铁,利用系统提供的初级图纸,引入了雨水收集过滤系统和生态旱厕技术,彻底改善了工地的用水和卫生状况。
新装的水管第一次流出清澈的水流时,几个孩子围上去,伸手接水,水珠在掌心跳跃,映着阳光闪闪发亮。
他还主动联系了县职业技术学校,邀请建筑和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这里进行社会实践,将民工城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教学基地”。
学生们戴着安全帽穿梭在板房间,笔记本上记满了数据和草图,眼神里是久违的敬意。
县重点高中的语文老师周敏,听闻此事后,破例带着自己的高三毕业班来这里参观。
她给学生们布置了一篇特殊的作文题——《我看到的另一种青春》。
一个家境优渥的女孩在作文里这样写道:“他们睡在冬冷夏热的铁皮屋里,吃着最简单的饭菜,却把自己的‘家’打理得井井有条。
他们的脸上,有疲惫,更有希望。
我一直以为我家那一百八十平米的房子就是家,但今天我才发现,他们睡铁皮屋,却比我更有家。
”
这篇文章,后来被贴在了民工城的公告栏上,每一个路过的工人,都会驻足看上许久,脸上洋溢着前所未有的自豪。
指尖抚过纸面时,有人甚至轻轻笑了出来,那笑声很轻,却像阳光一样暖。
也就在这篇文章被贴出的那个深夜,李默的脑海中,系统界面金光炸裂!
【主线任务Ⅲ-“无根者的家园”第一阶段完成!】
【基建任务面板2.0更新,新增标签:民生工程优先级!】
【任务奖励发放:县级社会创新试点资格!】
【权限解锁:社区治理模板生成权限!】
一连串的提示音让李默心潮澎湃。
他坐在窗前,摊开一个崭新的笔记本,在第一页郑重地写下了标题:《启航民工城自治章程(草案)》。
写完,他顺手将本子压在了枕边那本已经翻得卷了边的《现代企业管理基础》下面。
窗外,那台被工人们精心保养、修缮一新的老旧龙门铣床,皮带轮在夜色中轰然加速,发出沉稳而有力的嗡鸣。
那声音仿佛不再是冰冷的机械噪音,而是整座临时城市的脉搏,正与这群无名者的心跳,开始了同频共振。
没有人知道,也就在同一时刻,几十公里外的市府大楼,一间灯火通明的办公室里,一份刚刚打印出来的文件被轻轻放在了办公桌上。
文件标题赫然是:《关于推广青阳县“务工人员共造社区”模式的调研通知》。
而在文件末尾的签发人一栏,一个打印的宋体名字,显得格外醒目——副市长办公室。
第二天清晨,阳光普照。
一辆挂着政府牌照的黑色轿车,在一辆警车的引导下,缓缓驶向了启航民工城的入口。
车上,县里的几位主要领导正襟危坐,神情严肃中带着一丝掩饰不住的兴奋。
在他们手中,一块崭新的、覆盖着红布的牌匾,正等待着被亲手挂上那个略显寒酸却充满生机的大门。
挂牌仪式,即将开始。
喜欢穿越成废物高中生,看我逆天改命请大家收藏:()穿越成废物高中生,看我逆天改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