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一根电线杆,撬动半座城(3/3)
线排必须分设,铜排截面积要留足三成冗余……”
另一边,刘三斤按照李默画的草图,硬是把一台老掉牙的旧车床,改装成了一台简易的电缆剥线机和端子压接器。
金属摩擦的“吱嘎”声、电焊的“滋滋”火花、剥线时橡胶撕裂的“嗤啦”声,在夜里交织成一首倔强的夜曲。
整整七十二小时,李默几乎没有合眼。
他带着一支临时拼凑起来的“草台班子”,硬是靠着一台报废配电柜和一堆旧材料,在一片叮当声和电焊火花中,打造出了一套崭新的、完全“土法达标”的配电系统。
经过反复测试,所有指标均符合甚至超过了国家标准。
而总成本,核算下来不足八千元。
通电仪式那天,电业局派来了一位姓王的验收员。
王验收员是出了名的“铁面孔”,他揣着一本厚厚的规范手册,显然是抱着挑刺的心态来的。
可当他走进民工城,看到眼前的景象时,整个人都愣住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预想中蜘蛛网般的电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整齐划一、穿管入地的线路。
每一户铁皮房外,都安装了一个小巧的独立电表,上面用油漆喷着清晰的编号,漆面还泛着未干的光泽。
在民工城的中心位置,那台由废铁重生的总控配电箱静静矗立,表面被重新喷了漆,光洁如新,指尖抚过,凉滑而坚实。
箱门上,一张过塑的签名单格外显眼,上面写着“安全责任人:刘三斤”,后面是刘三斤歪歪扭扭却又充满力量的签名。
王验收员打开配电箱,里面的布线工整得像一件艺术品,每一根线缆的走向、弯曲半径、标识标签都无可挑剔。
他拿着仪器测了半天,所有数据都完美达标。
他沉默了。
他本准备了一肚子的话来刁难,此刻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就在这时,李默当着所有人的面,高声宣布:“各位乡亲,从今天起,我们有电了!所有的电费,将由我们新成立的‘民工互助基金’先行垫付,大家只需要用自己的工分,按月向基金偿还即可!”
人群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
孩子们拍着手跳起来,老人们咧嘴笑着,眼角的皱纹里盛满了光。
王验收员看着眼前这群欢呼雀跃的工人,又看了看配电箱上刘三斤的名字,良久,他合上手中的规范手册,在验收单上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他转头对身边的同事低声说了一句:“这……这哪是什么野路子,这他娘的,比好多正规小区搞得都规范!”
话音刚落,李默的脑海中,金光微闪。
【主线任务Ⅲ-2:安居乐业,进度更新为52%】
【系统提示:基础设施的每一度电,都承载着民心的电压。
】
当晚,民工城迎来了它诞生以来最璀璨的一夜。
上千盏灯泡同时亮起,将这片铁皮森林照得如同白昼。
孩子们在崭新的路灯下跳着皮筋,笑声传出很远。
老人们三五成群,围坐在自家门口,聊着家常,脸上洋溢着久违的安详。
刘三斤没去凑热闹,他搬了个小马扎,就坐在那台总控配电箱下面。
夜风微凉,吹动他额前的白发。
他一遍遍地摩挲着箱体上自己的签名,忽然扭头对身边一个一起干活的工友说:“老哥,你知道吗?我干了一辈子活,盖楼、修路……可我总觉得,那些东西是给图纸、给领导看的。
就这个铁箱子,我头一回感觉,我修的东西,是真真正正给人用的。
”
而在几十公里外的县电业局档案室里,一份名为《关于启航公司外围聚居区临时供电试点的内部评估报告》被悄然锁进了文件柜。
报告的结论一栏,手写着一行字:“此模式有效解决了特殊区域的用电安全与管理难题,社会效益显着,具备在全县范围内推广的价值。
”
夜色渐深,喧嚣褪去。
光明带来了安全,也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
民工城的公共食堂里,灯火通明,几位家属正利用新接通的电源,为明天的早餐做着准备。
和面的机器嗡嗡作响,新买的电蒸锅冒着热气,白雾氤氲中,蒸笼盖子“噗噗”跳动,散发出新麦的香气。
一切都显得那么平静而充满希望。
有了电,生活,似乎终于开始走上了正轨。
喜欢穿越成废物高中生,看我逆天改命请大家收藏:()穿越成废物高中生,看我逆天改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