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童心趣观星象(2/3)
并未期待一个乡野孩童能答上来。
不料,黄菡仰着小脸,认真地看着那颗星,眨了眨眼,竟脱口而出:“那是‘大火星’(心宿二,古人称大火星)吧?爹爹说过,这个时候,它晚上会在南边天上,看起来红红的,很亮。
不过……不过从这里看,看不太出红色……”他的语气带着一点不确定,但说出的名称却让李致贤暗自惊讶。
“哦?你爹爹还教你这个?”李致贤是真的有些意外了。
黄惜才一个穷困潦倒的老秀才,竟还有心思和学识教孩子星象?这并非蒙童常规的读物内容。
“嗯!”黄菡见李致贤感兴趣,似乎受到了鼓励,话也多了起来,“爹爹有时候晚上会指着星星跟我说一些。
他说那是古人传下来的学问。
还说……还说‘大火西流,秋风将至’什么的……我也记不太全。
”他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
李致贤心中讶异更甚。
黄惜才竟知《诗经·豳风·七月》中“七月流火”的典故?这绝非普通乡村塾师的水平。
他对黄惜才的好奇心又加重了一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菡儿真是聪明,记得这么多。
”李致贤由衷赞了一句,然后又指向另一组稍微黯淡些、但排列形状有些特殊的星群,“那你看那边几颗星星,连起来像什么?”
那其实是昴星团,民间常称之为“七姐妹星”或“昴宿”。
李致贤想看看这孩子是死记硬背,还是真有几分观察力和想象力。
黄菡顺着他的手指,眯起眼睛,努力地看了一会儿。
那片星星并不如大火星明亮,需要仔细分辨。
他看了好半晌,才犹豫着说:“好像……好像一群小鸡雏挤在一起……又有点像……像爹爹以前磨墨的那个砚台里剩下的几个墨点子,聚在一处……”
这个比喻虽稚嫩,却生动而富有童趣,并非书本上的标准答案。
李致贤不禁莞尔,笑道:“说得有趣。
古人说它们像一群珠玉,也有人说是司天之厉与五残的星官所在,菡儿却说像小鸡雏和墨点子,倒是新鲜。
”
“星官?”黄菡捕捉到了这个陌生的词,好奇地问,“星星也有官吗?像县太爷那样的官吗?”
李致贤被这孩子气的联想逗乐了,耐心解释道:“可以这么理解。
古人相信天上的星星也对应着人间的万事万物,有主刑杀的,有主丰收的,有代表帝王的,也有代表臣子的。
所以看星星的变化,有时也被看作是人世间变化的预兆。
”
他本是随口解释,并未深思。
然而,黄菡听完,却再次仰起头,望着那片星空,小脸上露出了若有所思的神情,喃喃道:“所以……星星乱了,人间也会乱吗?”
李致贤微微一怔,没想到这孩子会突然冒出这么一句近乎谶语的话来。
他收敛了笑容,问道:“为何这么说?”
黄菡似乎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伸手指着星空,语气带着一种与他年龄不符的认真:“我有时候看星星,觉得它们好像……好像没有爹爹说的那么规矩。
有的亮,有的暗,有的好像还在慢慢挪位置……而且,从我们这个洞看出去,每次看到的好像都不太一样……是因为洞在动,还是星星在动呢?如果星星真的在动,那它们代表的官儿,是不是也会打架?人间是不是就会不太平?”
这一连串的发问,看似童稚,却隐隐触及了天象观测与人事关联的核心矛盾——规律与变易,稳定与动荡。
这绝非一个普通农家孩子能有的思维角度。
李致贤凝视着眼前这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却有一双清澈而充满探究欲望的眼睛的孩子,心中的波澜再次掀起。
黄菡的聪慧,远超他的想象。
这种观察力、联想力和提问的能力,放在世家大族的子弟中,也堪称早慧。
黄惜才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自己怀才不遇,却将这样的见识和思考方式,潜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