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暗忖度疑身份(2/3)
这一连串的问号,如同黑暗中悄然滋生的藤蔓,缠绕上李致贤的心头。
他发现自己先前对黄惜才的同情中,掺杂了过多先入为主的理解——一个怀才不遇的读书人。
但现在,他需要更冷静、更理性地审视这一切。
黄惜才,真的只是一个简单的“怀才不遇”者吗?
他那独特的言论,他那聪慧异常的儿子,他那对过往经历的刻意模糊……这些碎片拼凑在一起,指向了一种可能性:黄惜才的身份和经历,远比表面看起来复杂和深沉。
李致贤甚至开始怀疑,黄惜才白日里在集市上选择讲述“神妖论”,是否真的仅仅是为了糊口?有没有可能,他是故意借此惊世骇俗之论,吸引某些特定人物的注意?比如……像自己这样,看似气质不凡、有可能来自官场或更高层面的“听众”?
自己主动上前搭话,是否正落入了某种无意的算计之中?
这个想法让李致贤感到一丝寒意。
若真如此,那黄惜才的心机和目的,就更加深不可测了。
他重新睁开眼,目光再次落在那件叠放的外袍上,落在那枚玉佩隐约露出的一角上。
自己的化名“李贤”以及刻意换上的道袍,能瞒得过一般人,但若对方真有过不凡的过去或敏锐的洞察力,是否早已看出了些许端倪?白日里的交谈,黄惜才虽然表现得惶恐警惕,但那是源于对陌生权贵的本能畏惧,还是因为他从自己的气度、谈吐、乃至无意中流露出的某些习惯中,隐约猜到了什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今夜留宿,是无奈之举,却也成了近距离观察这户人家的绝佳机会。
黄惜才的惶恐与窘迫不似作伪,黄李氏的泼辣与务实也符合市井妇人的形象,黄菡的聪慧虽出乎意料,但也透着孩童的天真。
这一切看起来又那么自然。
真实与疑点交织,让李致贤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
他意识到,自己不能再仅仅将黄家当作一个值得同情和帮助的贫困家庭来看待。
同情依旧存在,但更多的是一种混合着好奇、警惕和探究欲的复杂情绪。
他需要知道更多。
需要知道黄惜才的真实过往。
但这并非易事。
直接询问,对方必然更加警惕和回避。
旁敲侧击,也需要极高的技巧和合适的时机。
而且,此地不宜久留。
身上的瘙痒和环境的恶劣还在其次,关键在于,继续待下去,自己的身份暴露的风险也在增加。
虽然自己并无恶意,但若黄惜才真有什么隐秘的、甚至危险的过去,自己的出现很可能已经惊动了他,继续深入接触,无论对黄家还是对自己,都可能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尤其是,他即将赴任中枢令,肩负查办“茂儿爷”连环盗案的重任,此事牵扯甚广,据说背后迷雾重重,甚至可能涉及京城权贵。
在此关键时刻,他不能节外生枝,将自己卷入另一桩不明底细的潜在麻烦之中。
尽快离开,是明智的选择。
但离开之前……或许还能再做点什么。
李致贤的目光再次扫过这间破败的堂屋,扫过那袋他坚持留下、却被黄惜才婉拒的银钱。
直接赠银,黄惜才出于读书人的骨气,定然再次推拒。
但若换一种方式呢?
他想起黄菡那营养不良的脸色和破旧的衣衫,想起黄家那清可见底的粥碗。
一个念头逐渐在他心中成形。
夜,愈发深了。
月光透过破洞,缓慢地移动着位置,在地上投下渐渐拉长的光影。
远处的犬吠早已停歇,连虫鸣都稀疏下去,万籁俱寂,只有寒风偶尔穿过茅屋的缝隙,发出低沉的呜咽。
李致贤依然毫无睡意。
他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