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第1章南安寻钨(1/3)
第1章南安寻钨
赣江的晨雾像揉碎的棉絮,裹着虔城北门校场的火药味,迟迟不肯散。
我握着新铸的突火枪,青钨石胆炼就的枪身在晨光里泛着冷硬的青乌哑光——这是白砚父亲李铁匠带着二十多个匠人连夜赶制的,枪托还留着樟木的温热。
文天祥4月1日举着“勤王”义旗北上后,虔城的扩军与备战就没歇过:半个月里,特战队员从原先的百余人扩充到6个大队共216人,每队36人,下设4个小分队——1个医疗联络保障小队负责治伤传信,3个作战小队专攻伏击锄奸,老队员带新队员,出枪、装弹的动作已练得有模有样。
“刘云,第一大队的装备都清点好了,”赵时赏走过来,手里攥着叠账册,身边跟着白砚,“你和白砚带的一队,医疗小队配了新熬的草药膏,作战小队每人两支突火枪、三竹筒火药,白砚还带了她爹给的小铁锤,辨矿用得上,够支撑到西华山了。
”白砚接过账册,指尖在“矿样袋”“铁镐”的条目上划了划,轻声补充:“我还备了些矿粉样本,到时候跟西华山的青钨石胆比对,能更快确认矿脉纯度。
”我点点头,目光扫过队员名单——三个作战小队的队长都是矿场练兵时挑出的硬汉子,再加上带路的老矿工陈大叔,三十六人凑得整整齐齐。
4月8日夜里的议事厅,烛火把每个人的影子拉得很长。
我坐在主位,面前摊着三张泛黄的地图,分别标着南安府、九连山、永丰的路线。
“明日4月9日,三路同时出发,”我指着地图,声音比平时沉了些,“第一大队我和白砚带,去南安府西华山找青钨石胆——陈大叔说那片山的石胆质密,炼枪最耐用,途经南康、大余时,顺便清剿沿途汉奸;第二大队由特战2队大队长刘铜领,阿黎的医疗联络小队跟他搭档,36人去九连山,先把之前停的矿洞清出来,再往信丰找铁矿和煤矿,我画的矿点图你们拿着,刘铜你对当地熟,多跟村民打听,别漏了矿脉。
”
提到刘铜,他往前站了半步,玄色劲装紧绷在宽肩上,左臂那道元军弯刀留下的疤在烛火下泛着淡粉:“我原是九连山土匪小头目,本是韩坊刘氏士族,自幼习武,元军南下时家里遭劫,爹娘和弟妹都没了,我因外出访友讨教武艺才幸免。
落草后从没害过百姓,还常把抢来的粮食分给被元军劫掠的村民,若不是义军招安,我还在山里跟元军的人周旋。
”他顿了顿,攥紧腰间的环首刀,“你放心,信丰那边的山路我熟,村民们信我,找矿、锄奸都错不了。
”阿黎坐在他旁边,手里正整理药箱,闻言抬头笑:“我带足了外伤药和艾草膏,既能给队员治伤,也能帮村民,方便打听矿脉消息。
”
我转向第三路,特战3队大队长周虎立刻起身——他身材魁梧,脸上带着一道浅疤,是之前抗元时留下的。
“第三大队我带,王婉婉任医疗联络小队长,”周虎声音洪亮,“我们去永丰,先联络沿途看守物资的队员,用锄奸缴获的财物招兵,重点盯天坑附近的汉奸窝点,把那片地形摸熟,以后文丞相回来能用得上。
”王婉婉跟着站起来,手里攥着本物资册,指尖细细的,透着股细致:“我会把看守队员的名单、物资数量理清楚,到了先核对粮草,医疗小队也会帮着招兵时给村民治伤,拉近距离。
”
剩下的4、5、6三个大队,我交给赵时赏:“您留着守虔城,北门和矿场各放一队,另一队机动支援,不管哪路出事,都能及时赶去。
”赵时赏点头:“你们放心去,虔城有我,绝不会让元军钻空子。
”
4月9日清晨,“宋”字旗在北门城头猎猎作响。
第一大队的三十六人骑着战马出了城,马背上驮着矿样袋、突火枪,还有白砚的矿粉样本盒和小铁锤。
陈大叔走在最前,他穿着洗得发白的短褐,手里拄着根探路的木棍,木棍顶端被磨得发亮:“出了虔城,往南走五十里就是龙回镇,过了镇再走三十里,就是大余的南安镇——那地方的围屋能挡贼,板鸭也做得好,等寻完矿,咱们去尝尝。
”
队员里的客家后生们顿时起哄,连白砚都笑着问:“陈大叔,围屋是啥样子?比虔城的土城还结实吗?”陈大叔哈哈笑:“那可不!咱们赣南客家的围屋,背山面河建,一圈圈圆屋像涟漪似的往外扩,最中心是祖屋祠堂,族里的族谱、财物都藏在那,外围的屋墙高得能挡弓箭,元军来的时候,村民们躲进围屋,好几次都把贼打退了——有围屋护着,作坊、粮囤都能保住,板鸭才能一代代做下去。
”
走了近两个时辰,终于到了龙回镇。
这镇子夹在两座山中间,是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