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永乐帝的考题(2/3)
来如同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激起一圈涟漪后,很快便恢复了平静。
王掌典籍并未“严加管教”,只是对杨士奇的态度,多了几分难以言说的疏离。
又过了旬日。
这日朝会方散,杨士奇正与其他几位低品阶的官员沿着宫墙外的甬道返回各自衙署,忽见一名小内侍快步而来,径直走到他面前。
“哪位是翰林院编纂杨寓杨大人?”
众人皆是一愣,目光齐刷刷投向杨士奇。
“下官便是。
”杨士奇心中一动,面上依旧平静。
小内侍恭敬道:“杨大人,皇爷口谕,宣您武英殿见驾。
”
“轰”的一声,仿佛有什么在脑海中炸开。
周围同僚的目光瞬间变得惊异、探究,甚至带上了几分敬畏。
皇帝召见一个从九品的翰林编纂?这简直是闻所未闻!
杨士奇深吸一口气,压下胸腔里骤然加速的心跳,整理了一下衣冠,沉声道:“臣,遵旨。
”
跟随内侍穿过一道道宫门,行走在空旷广阔的殿前广场上。
脚下是巨大的金砖,两侧是巍峨的宫殿,天空被切割成规则的蓝色块,压抑得让人不敢大声呼吸。
这是他第一次如此深入帝国的权力心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武英殿内,光线略暗,弥漫着龙涎香与旧书卷混合的气息。
永乐皇帝朱棣,并未坐在高高的御座上,而是站在一张巨大的舆图前,背对着门口。
他身形高大,即便穿着常服,那宽阔的背影也自然散发出一种迫人的气势,那是尸山血海中拼杀出来、执掌亿兆生灵生杀大权的绝对权威。
杨士奇不敢多看,趋步上前,于御阶之下,依礼跪拜:“微臣翰林院编纂杨寓,叩见陛下,吾皇万岁。
”
殿内一片寂静,只有他自己的呼吸声和心跳声在耳边放大。
朱棣没有回头,也没有让他起身。
无形的压力,如同实质般笼罩下来,冰冷而沉重。
时间一点点过去,杨士奇的额头,轻轻触在冰凉的金砖上,能感觉到细密的汗珠,正从毛孔中渗出。
终于,朱棣开口了,声音不高,却带着金石之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每一个字都敲打在杨士奇的心上:
“杨寓,朕闻你精于史籍,尤熟洪武旧事。
”
“微臣不敢,略知皮毛。
”杨士奇谨慎应答。
“嗯。
”朱棣缓缓转过身,目光如两道实质的冷电,落在伏于地上的青色身影上,“那朕问你——”
他顿了顿,每一个字都清晰无比:
“当年靖难,朕自北平起兵,吊民伐罪,一路南来。
为何山东百姓,多助逆(指建文帝朝廷)抗顺(指燕军),让朕在济南、在东昌,损兵折将,几遭不测?”
来了!
杨士奇的心脏猛地一缩,几乎要跳出胸腔。
全身的血液,似乎在这一瞬间涌向头顶,又瞬间冷却下去。
这是一个致命的问题,一个布满尖刺的陷阱,答错一字,便是万劫不复!
直接说建文是“逆”,百姓助逆该死?那便是将陛下置于屠戮“顺民”的不义之地,更是毫无仁心的酷吏之言。
若说百姓无辜,是被建文朝廷蒙蔽?那几乎等于指责燕军当年的军事行动是“不义”,触犯了朱棣最大的逆鳞——他起兵的合法性问题。
他甚至不能简单地赞颂陛下最终“天命所归”,那是对问题的回避,是油滑,同样会引起猜忌。
汗水,沿着他的鬓角,无声地滑落,滴在身下的金砖上,洇开一个小小的、深色的圆点。
电光石火间,无数念头在他脑中碰撞。
他想起驿站商人的愁容,想起实录中记载的兵灾惨状,想起圣贤书中关于“仁”与“民”的教诲……
他深吸了一口气,用尽全身的力气,让声音保持稳定,清晰地说道:
“陛下……”
声音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