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太阳系及八大行星(2/3)
面积),水的存在与日地距离(“宜居带”)、大气厚度和磁场密切相关;
板块构造:地球的地壳被划分为7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通过俯冲、碰撞和扩张不断循环(如大西洋中脊的扩张速率约2.5cm/年)。
板块运动释放二氧化碳(通过火山),同时通过风化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形成气候长期稳定的“碳循环”;
磁场保护:地球外核的液态铁镍流动产生强偶极磁场(表面强度约0.5高斯),偏转太阳风,保护大气不被剥离(对比火星因磁场消失导致大气稀薄)。
生命与演化:地球生命诞生于约38亿年前(如西澳叠层石中的微生物化石),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再到复杂多细胞生物,最终演化出智慧文明。
这一过程依赖于液态水、稳定的能量来源(阳光)和适宜的大气成分(氧气占21%,由蓝藻和植物光合作用产生)。
4.4火星:“过去可能湿润”的红色星球
基本参数:轨道半长轴1.52AU(2.28亿公里),公转周期687天,直径6779公里(地球的53%),质量6.42×1023kg(地球的11%)。
表面与地质:火星表面呈红色(因富含氧化铁),分布着太阳系最高的火山——奥林匹斯山(高度21公里,基底直径600公里)和最长的峡谷——水手谷(长4000公里,深7公里)。
其地貌显示曾有大量液态水:北极冰盖含水冰和干冰(二氧化碳冰),南部高原有河流冲刷的三角洲遗迹(如杰泽罗陨石坑,毅力号探测器正在此处寻找生命迹象)。
大气与气候:火星大气极稀薄(表面气压0.6%地球),96%为二氧化碳,仅含0.13%氧气。
由于缺乏全球磁场,太阳风剥离了大部分大气(早期气压可能是现在的5-10倍),导致液态水无法稳定存在(蒸发后分解为氢和氧,氢逃逸到太空)。
目前火星仅存固态水(极地冰盖和地下冰)。
探测与未来:自1965年水手4号首次飞掠以来,人类已发射20余个火星探测器。
2021年着陆的“毅力号”采集了首批火星岩石样本(计划2033年由“火星样本返回任务”带回地球),而“星舰”(Starship)等载人探测计划已将火星列为下一个载人登陆目标。
结语:内太阳系的多样性与共性
从水星的炼狱到火星的荒芜,从金星的失控到地球的生机,内太阳系的四颗类地行星以截然不同的面貌展示了天体演化的复杂性。
它们的共性(岩石结构、固态表面)源于相同的形成原料(内盘的金属与岩石),而差异(大气、温度、地质活动)则由初始质量、轨道位置、撞击历史和内部动力学共同塑造。
下一期将深入中太阳系与外太阳系,探索气态巨行星的风暴、冰巨星的神秘环系,以及柯伊伯带与奥尔特云的遥远世界,完整呈现太阳系的全景图。
注:第二篇幅将涵盖木星至海王星的气态/冰巨星特征、柯伊伯带与奥尔特云、太阳系边界探测(如旅行者号)及未解之谜(如第九行星假说),并附参考文献与扩展阅读建议。
太阳系及八大行星(第二篇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五、中太阳系:气态巨行星的“气体王国”与环系奇迹
从中太阳系的定义(小行星带至海王星轨道,约2.2-30AU)开始,太阳系的主角从岩石行星转向两类更庞大的天体——气态巨行星(木星、土星)与冰巨星(天王星、海王星)。
它们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2%以上(木星独占71%),不仅主导了中太阳系的引力格局,更以复杂的环系、庞大的卫星家族和剧烈的磁场活动,成为太阳系中最具视觉冲击力的“明星天体”。
5.1木星:太阳系的“保护神”与“小太阳系”
5.1.1基本参数与结构:气态巨行星的典范
木星是太阳系体积最大(直径13.98万公里,地球的11倍)、质量最大(1.9×102?kg,地球的318倍)的行星,轨道半长轴5.2AU(约7.78亿公里),公转周期11.86年。
若将其视为“失败恒星”,其质量仅为太阳的千分之一(需达太阳质量8%才能触发氘核聚变),但已足够用引力重塑整个中太阳系。
木星的结构分为三层:
核心:质量约10-30倍地球,由岩石(铁、镁、硅)与金属氢混合组成,温度高达2万℃,压力达1亿巴(地球核心的10倍);
液态金属氢层:核心外包裹着约7万公里厚的液态氢,因高压失去电子,呈现金属导电性。
这一层是木星强磁场的源头——氢原子的快速旋转(随行星自转)产生电流,生成太阳系最强的行星磁场(表面强度14高斯,地球的2万倍);
大气层:最外层是对流活跃的气态层,主要成分为氢(89%)和氦(10%),含微量甲烷、氨、水蒸气及有机分子(如乙烷)。
大气中可见清晰的“带纹”(深色的belts与浅色的zones),由不同纬度的上升/下沉气流形成,风速可达600km/h。
5.1.2大气活动:永不停歇的风暴与雷暴
木星大气的标志性特征是大红斑(GreatRedSpot)——一个持续数百年的巨型反气旋风暴,直径曾达3个地球宽度(目前缩小至1.3个地球)。
其颜色源于大气中的磷、硫化合物在紫外线照射下的化学反应,而风暴的持久性得益于木星无固体表面的“摩擦耗散”,能量持续由内部对流补充。
除大红斑外,木星大气中还存在“珍珠链”(白色椭圆风暴群)、闪电(能量是地球闪电的1000倍)等现象。
2020年朱诺号探测器发现,木星极地的风暴群呈多边形结构(8个极地风暴围绕中心气旋),与地球的飓风完全不同,暗示其大气动力学受高速自转(周期9小时55分)和强磁场的双重调控。
5.1.3卫星系统:太阳系内的“迷你太阳系”
木星拥有95颗已知卫星(截至2024年),其中最着名的4颗伽利略卫星(木卫一、木卫二、木卫三、木卫四)由伽利略望远镜于1610年发现,它们的特征堪比小型行星:
木卫一(Io):太阳系火山活动最剧烈的天体,因木星与邻近卫星(欧罗巴、加尼美得)的潮汐加热,表面有400余座活火山,喷发高度达300公里,熔岩流覆盖面积相当于地球陆地总和;
木卫二(Europa):直径3122公里(略小于月球),表面覆盖厚达10-30公里的冰壳,下方存在深度达100公里的液态水海洋(水量是地球的2倍)。
哈勃望远镜观测到其冰面有水蒸气喷发(高度200公里),暗示海洋与岩石核心接触,具备生命诞生的化学条件(如热泉口);
木卫三(Ganymede):太阳系最大卫星(直径5268公里),拥有自身的磁场(唯一拥有磁层的卫星),冰壳下存在咸水海洋,可能与液态水层混合形成“咸冰”;
木卫四(Callisto):表面布满陨石坑(最古老的地貌达40亿年),冰壳厚达150公里,下方可能存在液态水海洋,但因远离木星潮汐加热,地质活动微弱。
木星的卫星系统不仅是研究天体演化的“天然实验室”,更因欧罗巴、木卫二的潜在宜居性,成为未来探测的重点(如NASA的“欧罗巴快船”任务计划2024年发射)。
5.2土星:环系的“美学大师”与低密度奇迹
5.2.1基本参数与结构:最“轻”的巨行星
土星轨道半长轴9.54AU(约14.3亿公里),公转周期29.46年,直径11.65万公里(地球的9.5倍),质量5.68×102?kg(地球的95倍),但密度仅0.687g/cm3(可浮在水面)。
其结构与木星类似,但核心更小(约15倍地球质量),液态金属氢层更厚(占比达60%),大气中氦含量更低(仅3-4%,因早期分离沉入核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5.2.2环系统:宇宙级的“尘埃艺术”
土星环是太阳系最显着的行星环,由无数冰颗粒(93%水冰,7%岩石)组成,大小从微米级尘埃到数米宽的冰块不等。
环系统分为主环(A、B、C环)、间隙(如卡西尼缝,宽4800公里)和暗环(如D环、G环),总宽度达28万公里(仅厚约10米)。
环的形成有两种主流假说:
卫星破碎说:一颗接近土星的卫星因进入“洛希极限”(潮汐力超过自身引力)被撕裂,碎片无法重新凝聚形成卫星,最终扩散成环;
原始残留说:太阳系形成时,土星周围的冰质物质未被吸积成卫星,残留形成环。
土星环的动力学极为精妙:
牧羊犬卫星(如土卫十六、土卫十七)通过引力“修剪”环的边缘,维持环的清晰边界;
环内波浪:卫星引力引发环颗粒的共振振动,形成螺旋状波纹(如土卫三引发的“螺旋密度波”);
季节变化:土星自转轴倾角26.7°(与地球相近),环的亮度随季节变化——夏季环平面与阳光垂直,反射增强;冬季则侧对阳光,显得暗淡。
2017年卡西尼号探测器坠入土星前,通过“大结局”轨道近距离观测,发现环内存在“喷泉”——土卫二的冰间歇泉可能向土星环输送物质,揭示了环与卫星的物质交换机制。
5.2.3卫星与大气:甲烷循环的“冰封世界”
土星拥有146颗已知卫星(截至2024年),最着名的是土卫六(泰坦)。
作为太阳系第二大卫星(直径5151公里),土卫六是唯一拥有浓厚大气的卫星(表面气压1.5巴,相当于地球的1.5倍),大气98%为氮气,2%为甲烷,表面存在甲烷/乙烷湖泊(如克拉肯海,面积40万平方公里)和河流网络。
土卫六的季节循环长达30年(土星公转周期):南半球夏季时,甲烷蒸发形成云层,降下“甲烷雨”;冬季则相反。
其表面由水冰岩石构成,可能具备“烃类生命”的化学基础(如复杂有机分子在液态甲烷中的反应)。
土星大气以缓慢的风暴着称,最着名的是“六边形风暴”(北极点持续存在的六边形云系,边长约1.3万公里),其形成与大气环流和自转耦合有关,至今仍是流体力学的研究难题。
六、外太阳系:冰巨星的“寒冷秘境”与遥远世界
海王星轨道(30AU)之外,太阳系的主角变为两颗冰巨星——天王星与海王星。
它们与木星、土星的核心相似,但因距离太阳更远,挥发性物质(水、氨、甲烷)在原行星盘中保留更多,形成“冰”(非固态冰,而是高压下的超临界流体)占主导的内部结构。
6.1天王星:“躺着旋转”的蓝绿色冰球
6.1.1基本参数与自转:极端的轴向倾角
天王星轨道半长轴19.2AU(约28.7亿公里),公转周期84年,直径5.07万公里(地球的4倍),质量8.68×102?kg(地球的14.5倍)。
其最显着的特征是自转轴倾角97.77°——几乎“躺”在轨道平面上旋转,导致极端的季节变化(每个极点经历42年连续日照和42年黑暗)。
这种倾角可能源于早期与大质量天体的碰撞(如地球大小的“天王星杀手”),或原行星盘的引力扭矩使其自转轴翻转。
6.1.2结构与大气:甲烷染就的蓝色
天王星的结构分为:
核心:约地球质量的10-15倍,由岩石与冰组成;
冰幔:核心外是水、氨、甲烷的超